[实用新型]改善产品外径全跳动的偏心模具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44895.X | 申请日: | 2006-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4640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高波;张志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F3/03 | 分类号: | B22F3/03 |
代理公司: | 上海翼胜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翟羽 |
地址: | 200072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善 产品 外径 跳动 偏心 模具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改善产品外径全跳动的偏心模具结构,尤其涉及用于制造对外径全跳动要求高的粉末冶金件的模具。
背景技术
凸轮轴前轴颈是应用于汽车发动机的重要零件,该零件高度高,外径有严格的全跳动形位公差,0.20mm、0.13mm(见图1A和B)。采用传统的模具结构,面临问题有三:1,在凸轮轴前轴颈模具的设计、制造过程中,由于产品的特殊造型(见图1),只能采用阴模带阶的结构(见图2A和2B),但由于阴模型腔形状复杂,台阶深度大,因而其同轴度有所欠缺(只能达到0.04~0.05mm);2,产品颈部为异形,壁厚差很大,不可避免地造成局部区域存在密度差,脱模后回弹不均匀,相差最大处达到0.15~0.20mm;3,模具之间必须的配合间隙,内下模与外下模之间0.01~0.02mm,外下模与阴模之间0.02~0.03mm。综合以上因素,采用普传统的模具结构(见图3-A,4-A)压制所得产品显然无法达到凸轮轴前轴颈外径的全跳动要求,如Φ50.68mm处的全跳动为0.2~0.25mm,Φ52.94mm处的全跳动为0.3~0.35mm,均已超差,不能满足图纸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偏心模具结构,通过改进模具结构,改善粉末冶金件外径全跳动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特征来实现的:所述的模具结构包括:外上模和外下模。
外下模内孔偏心:内孔中心向模具壁较厚处移动,即向相对于产品密度较高的区域移动。
外上模内孔偏心:内孔中心随外下模基准的中心同步移动。
内下模压圈与内下模法栏边滑配,配合间隙为0.01~0.02mm,限制了内下模压制时可能发生的横向位移。
通过对模具结构的调整,使产品的内孔中心向密度较高的区域偏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回弹不匀造成的外径全跳动差值,如前所述Φ50.68mm处的全跳动为0.05~0.10mm,Φ52.94mm处的全跳动为0.10~0.15mm,完全符合图纸要求。在本实例中,虽然是以凸轮轴前轴颈为例进行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可适用于结构类似需要较高要求外径全跳动的产品。
附图说明
图1A和图1B凸轮轴前轴颈产品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2A和图2B阴模模具图的主视图和侧视图
图3-A普通外下模模具图
图3-B偏心结构外下模模具图
图4-A普通上模模具图
图4-B偏心结构上模模具图
实施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参见图3-B。模具壁较厚处31(相对于产品密度较高的区域),模具壁较薄处32(相对于产品密度较低的区域)。外下模3内孔偏心:内孔中心O即基准A的中心向模具壁较厚处31(相对于产品密度较高的区域),移动0.07mm,移动方向由中心O向模具壁较厚处弧度的中心O1。
见图4-B,如上同理,外上模4内孔偏心:内孔中心O随外下模基准A的中心同步移动方向同前。
内下模压圈与内下模法栏边滑配,配合间隙为0.01~0.02mm,限制了内下模压制时可能发生的横向位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489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喷双级光杆密封器
- 下一篇:一种去除造纸废水悬浮物的微浮选净水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