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柱塞组装件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44854.0 | 申请日: | 2006-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0864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发明(设计)人: | 程晋红;蔡晓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宏茂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百慕达南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33/30 | 分类号: | B29C33/3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亮 |
地址: | 200000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柱塞 组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组装工具,且特别有关于一种组装与拆卸柱塞(plunger)的柱塞组装件(plunger jig)。
背景技术
芯片封装体会借助封胶制程于其内部的芯片上形成封装胶体,以保护芯片不受到外力破坏。图1为现有的应用于封胶制程的模具的示意图。请参考图1,现有的模具100主要由一上模具110以及一下模具120所组成,其中下模具120利用多个柱塞130(图1仅示为1个)以固定于基座140上。在现有技术中,柱塞130是借助一柱塞组装件150以组装至下模具120的组装孔122中,以使下模具120固定于基座140。
图2A为现有的柱塞组装件与柱塞的立体图,而图2B为现有的柱塞组装件与柱塞的组合图。请同时参考图2A与图2B,柱塞130包括一端部132以及连接端部132的一柱体134,柱塞组装件150则包括一容置槽152、一锁固孔154以及一螺丝156,其中锁固孔154与容置槽相通。在现有技术中,欲利用柱塞组装件150将柱塞130组装至下模具120的组装孔122时(请参考图1),须将柱塞组装件150的容置槽152套于柱塞130的端部132,并借助螺丝156穿过锁固孔154,以固定柱塞130的端部132。如此,借助转动柱塞组装件150即可旋转柱塞130,以将柱塞130组装至下模具120的组装孔122内。
然而,由于下模具需借助多个柱塞以稳固地配置于基座上,因此使用者将每一根柱塞组装至下模具的组装孔时,均需要利用螺丝来固定柱塞的端部,以使柱塞组装件能转动柱塞,进而将每一根柱塞组装至下模具的组装孔中。此外,如使用者欲更换模具时,使用者又需重复地利用螺丝固定柱塞的端部,以使柱塞组装件能转动柱塞,进而将柱塞自下模具中拆卸出,以更换基座上的下模具。换言之,利用螺丝固定柱塞的端部的步骤将耗费许多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完成封胶制程的模具呈高温状态,因此当使用者在锁固螺丝以固定柱塞端部时,使用者的手部容易接触到高温模具而受伤。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柱塞组装件,以缩短柱塞组装至模具中或是自模具中拆除柱塞的时间。
为达上述或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柱塞组装件,其包括一旋钮以及与旋钮连接的一夹持部。柱塞组装件适于将一柱塞组装至一下模具的一组装孔,以使下模具固定于一基座,其中下模具适于与一上模具组装,且柱塞具有一端部以及连接端部的一柱体。在本实用新型中,夹持部具有对应柱塞其端部外形的一容置槽。因此,将柱塞组装件的容置槽套于柱塞端部并转动旋钮时,容置于容置槽中的端部受到夹持部的带动,会使柱塞与下模具的组装孔组装或拆卸。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旋钮与该夹持部为一体。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上述夹持部还具有一定位开口,且定位开口与容置槽相通。
基于上述,由于夹持部具有对应柱塞其端部外形的一容置槽,因此将柱塞组装件的容置槽套于柱塞端部,并转动旋钮时,容置于容置槽中的端部即可受到夹持部带动,以使柱塞与下模具的组装孔组装或拆卸。换言之,相较于现有技术,使用此柱塞组装件组装或拆卸柱塞所需的时间将可以缩短。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应用于封胶制程的模具的示意图。
图2A为现有的柱塞组装件与柱塞的立体图。
图2B为现有的柱塞组装件与柱塞的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于封胶制程的模具的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柱塞组装件与柱塞的立体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柱塞组装件与柱塞的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于封胶制程的模具的示意图。请参考图3,本实施例的柱塞组装件350适于将一柱塞330组装至一下模具320的一组装孔322,以使下模具320固定于一基座340,其中下模具320适于与一上模具310组装。在本实施例中,模具300例如是应用于芯片的封胶制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宏茂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百慕达南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宏茂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百慕达南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48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进浅沟槽隔离间隙填充工艺的方法
- 下一篇:机车转向架驱动装置弹性架悬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