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流向心式带状管束模块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43375.7 | 申请日: | 2006-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0390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发明(设计)人: | 汪国山;毛新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B1/06 | 分类号: | F28B1/06;F28F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地址: | 20024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流向 带状 管束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凝汽器管束,具体说,涉及的是一种汽流向心式带状管束模块,属于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凝汽器生产厂家广泛将一种来源于前苏联的蛇形带状管束用于汽流向侧式凝汽器(张卓澄.大型电站凝汽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pp11-12.)。这种凝汽器由左右对称的两个相同管束模块构成,每个管束模块包含主凝结区、空冷区和侧向抽气口,主凝结区即是由这种蛇形带状管束组成。蛇形带状管束的特点是,整个管束布置成连续的蛇形带状,有明显的进汽通道和排汽通道,每一股汽流从进汽通道分别穿过管束条带后就基本上完成凝结任务,剩余的汽气混合物沿着排汽通道流向空冷区。表现在换热性能方面,这种管束布置由于主凝结区的管束较薄和设置有进排汽通道,因而壳侧的汽阻很小,所以它是一种很好的管束类型。然而这种结构的不足是,由于汽流向侧式凝汽器最多只能使用两个这样的管束模块,没有可扩充性,因此这种布置只能应用于中小型的凝汽器中,而不能在大型凝汽器中得到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利用蛇形带状管束设计出一种汽流向心式带状管束模块,具有可扩充性,从而能够用于大中型凝汽器管束方案。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流向心式带状管束模块包括主凝结区、空冷区和抽气口。主凝结区的管束由左右对称的两部分蛇形带状管束组成,所有管束条带的外缘形成一条下凹的弧线。空冷区和抽气口位于这两个带状蛇形管束的对称中心线的下方位置,在空冷区和抽气口区域的包线外侧以及在主凝结区管束的底部外侧设置有挡汽板,在每一个管束模块的四周是主蒸汽通道。以上布置就构成了一个汽流向心式的管束模块。
可以根据需要在一个凝汽器壳体中水平并排布置多个本实用新型这种汽流向心式带状管束模块,成为多区域汽流向心式的凝汽器管束。
凝汽器在工作时,从上侧进入凝汽器的蒸汽沿着各蒸汽通道流入主凝结区的管束进行凝结换热,剩余的未凝结汽气混合物流入空冷区作最后凝结后从抽气口抽除,蒸汽在这种管束模块中呈现出汽流向心式的流动形态。
与现有的汽流向侧式的管束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优点:由于新的管束模块是汽流向心式的流型,具有可扩充性,可以根据需要在一个凝汽器壳体中并排布置多个这种管束模块,成为多区域汽流向心式的凝汽器管束。这样它就可以应用于大中型凝汽器中,配置给大型凝汽式汽轮机使用。并且,本实用新型管束模块减少了不必要的挡汽板,所以凝汽器壳侧流场会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管束区冷却管换热面积的利用率会得到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汽流向心式管束排列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管束排列剖视图。
图中1-挡汽板,2-主蒸汽通道,3-主凝结区,4-抽气口,5-空冷区。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流向心式带状管束模块包括主凝结区3、空冷区5和抽气口4。主凝结区3的管束由左右对称的两部分蛇形带状管束组成,所有管束条带的外缘形成一条下凹的弧线。空冷区5和抽气口4位于这两个带状蛇形管束对称中心线的下方位置,在空冷区5和抽气口4区域的包线外侧以及在主凝结区3管束的底部外侧设置有挡汽板1。此外,在两个蛇形带状管束交会处空隙的正上方位置也设置有挡汽板1。在每一个管束模块的四周是主蒸汽通道2。这样的布置方式就构成一个汽流向心式的管束模块。
可以根据需要在一个凝汽器壳体中水平并排布置本实用新型这种汽流向心式带状管束模块,成为多区域汽流向心式的凝汽器管束。
凝汽器在工作时,从上侧进入凝汽器的蒸汽沿着主蒸汽通道2流入主凝结区3的管束进行凝结换热,由于左右对称的主凝结区3所有管束条带的外缘形成一条下凹的弧线,所以能够让蒸汽比较均匀地进入蛇形带状管束的各个部分,充分发挥管束各个部分的换热作用,同时使未凝结的蒸汽空气混合物穿过这些管束后流向处于中心位置的空冷区5作最后的凝结,最后从抽气口4抽除。空冷区5和抽气口4外侧挡汽板1的作用是引导流体的流径,即流体必须先经过空冷区5的冷却才能进入抽气口4,在主凝结区3管束的底部外侧以及在两个蛇形带状管束交会处空隙的正上方位置设置挡汽板1的目的是防止蒸汽没有经过主凝结区3的凝结换热而直接流到空冷区5。
在图2所示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与图1相比的不同之处是取消了图1中的在主凝结区3的两部分蛇形带状管束交会处空隙上方的挡汽板1,同时将空冷区5和抽气口4以及相应的挡汽板1上移到紧邻主凝结区3的蛇形带状管束的底部,避免在此处形成蒸汽通道而让新蒸汽“短路”直接进入空冷区5。其他部分特征与图1中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33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