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双向可控硅控制电路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43062.1 | 申请日: | 2006-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2589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发明(设计)人: | 刘青松;冯俊;尚云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亿盟电气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42 | 分类号: | 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赵志远 |
地址: | 200042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双向 可控硅 控制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控制电路,尤其涉及新型双向可控硅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软启动的双向可控硅驱动电路技术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驱动波采用纯硬件电路来实现,这种技术硬件电路复杂,成本高,且驱动波性能差,对可控硅输出电压波形的控制不理想,该技术已基本被淘汰;第二个阶段,当单片机特别是嵌入式技术发展起来后,驱动波形通过软件来实现,对驱动波的控制比较理想,但该驱动波属于单触发驱动波形,不能完全实现对可控硅的可靠控制。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双向可控硅控制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新型双向可控硅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该电路包括单片机、与非门、光电耦合器、反向放大器、脉冲放大电路。
所述的单片机输出六路驱动信号。
所述的单片机的电源监控复位电路提供复位信号。
所述的与非门为六个74ALS00与非门,该六个与非门的输入端的信号由单片机输出的六路驱动信号和复位信号组成。
所述的光电耦合器为六个,该六个光电耦合器6N163将输入光电耦合器的信号隔离后放大。
所述的反向放大器ULN2003将光电耦合器输出的信号输入到脉冲放大电路中。
所述的脉冲放大电路中采用KCB419/301A脉冲变压器对输入信号进行隔离放大。
所述的脉冲变压器的前端并联一个0.01uF的电容。
所述的脉冲放大电路将输入的脉冲驱动信号输出到双向可控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波形由软件产生,节约了硬件的开销;产生的驱动波形稳定、精确、可靠;产生的系列脉冲群能对可控硅进行有效的驱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脉冲控制电路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脉冲放大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以,新型双向可控硅控制电路,该电路包括单片机(图未示)、与非门、光电耦合器、反向放大器、脉冲放大电路。所述的单片机输出六路驱动信号;所述的单片机的电源监控复位电路提供复位信号;所述的与非门为六个74ALS00与非门,该六个与非门的输入端的信号由单片机输出的六路驱动信号和复位信号组成;所述的光电耦合器为六个,该六个光电耦合器6N163将输入光电耦合器的信号隔离后放大;所述的反向放大器ULN2003将光电耦合器输出的信号输入到脉冲放大电路中(如图2所示);所述的脉冲放大电路中采用KCB419/301A脉冲变压器对输入信号进行隔离放大;所述的脉冲变压器的前端并联一个0.01uF的电容;所述的脉冲放大电路将输入的脉冲驱动信号输出到双向可控硅。
RMS1数字软启动器产品中就使用了该电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由于驱动波形由软件产生,节省了该部分的硬件开销;软件产生的驱动波形稳定、精确、可靠;产生的驱动波形不是单脉冲,而是一系列脉冲群,能对可控硅进行有效的驱动;对驱动信号进行双重的隔离,能很好的保护硬件电路;对脉冲变压器前端进行硬件补偿,使驱动信号能不失真的隔离放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亿盟电气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亿盟电气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30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