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燃机进气口被动式进气涡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42846.2 | 申请日: | 2006-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8243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31 |
发明(设计)人: | 丁年胜;徐欣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丁年胜;徐欣怡 |
主分类号: | F02M29/02 | 分类号: | F02M29/02;F02B31/06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翁若莹 |
地址: | 200336上海市长***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燃机 进气口 被动式 涡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燃机进气口被动式进气涡轮,可用于汽车内燃机进气口或进气歧管口处,属于涡轮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汽车性能不断提升,是为经济和环保并重的主流要求;对进气效率的要求,主要是为提升汽车燃烧率,因为混合气的浓度稍浓于理想空燃比(14.7∶1)并能在汽缸内快速地流动,使油汽更均匀混合而有助于提高混合气体燃烧的速度使燃烧充分,混合气体燃烧的速度和充分直接影响汽车动力、汽缸的积碳、汽车的排放、汽车的油耗。因此目前较常见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采用密度较大的空气滤网
<2>加大进汽门
其目的是减少气流阻力、增加进汽量,但是较疏的滤网对空气过滤效果较差,则易有较小颗粒的灰尘、杂物进入内燃机,影响内燃机运转顺畅及寿命;加大进汽门需更改汽车零件规格,对于汽车安全系数没有保障;
<3>于进气歧管内周缘设有螺旋状槽线的设计
这对于空气流动的改善程度有限;
<4>进气涡轮
动力涡轮是额外生成动力所以一定耗油,再加上本体运转时产生高温,影响引擎使用寿命,积碳更易生成,排污值更易恶化,且有涡轮迟滞(turbo leg)和汽车马力太小不适用的限制;
如图1所示,为非动力的涡轮装置,它包括圆柱状中空管1、枢轴2、均匀连接枢轴的三根导流支架3、及均匀结合于枢轴一端的10片涡轮叶片4,圆柱状中空管1中1/2的空间放置枢轴2和导流支架3,导流支架3为单条直式,形成涡轮的固定式结构,在枢轴2的另一端圆柱状中空管11/2的空间安装涡轮叶片4,从导流支架3方向看涡轮叶片4的弧形曲线面为顺时针方向,单片叶片弧形曲线面的高点在左边。
工作时,风先从涡轮的固定式结构端流向涡轮叶片4转动端,则固定式结构端之前的风流过连接枢轴的导流支架3后分为三股。单条直式的导流支架3的三股风进风角均为120度与涡轮叶片4均为迎面直角再分10股36度进入涡轮叶片4的区域,这三股风的其中部份的风在通过时会被涡轮叶片4的曲面所阻挡损耗,再者,固定式结构端的直进风马上变为叶片转动端的旋涡风,又须损耗部分风能。
因此,用流体力学的理论来分析非动力涡轮设计,可以看出,其不合理和不够完善之处在于减少气流阻力不够,不能适用于各种车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发明一种使汽车燃烧室的燃烧能混合更充分,比例更接近,从而提高动力、降低排污、节省油料的内燃机进气口被动式进气涡轮。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内燃机进气口被动式进气涡轮,包括圆柱状中空管、枢轴、均匀连接枢轴的三根导流支架、及均匀结合于枢轴一端的10片涡轮叶片,圆柱状中空管中枢轴一端的1/2空间设有导流支架,形成涡轮的固定式结构,在枢轴的另一端圆柱状中空管1/2的空间设有涡轮叶片,其特征在于,从涡轮叶片方向看叶片的弧形曲面为逆时针方向,单片叶片弧形曲面的高点在右边,导流支架为弧形曲面叶片,其弧形曲面的方向与涡轮叶片的方向一致。
所述的圆柱状中空管经过阳极处理;
所述的三片导流支架的弧形曲面叶片进气角为10-30度,出气角为15-45度,叶片高度为25-35mm,叶片宽度为20-30mm。
所述的10片涡轮叶片由精密铸造合金铸成。
根据流体力学和风动实验得知枢轴导流支架由单条直式改为弧形曲面式且曲面的弧形方向与涡轮叶片的弧形方向一致让涡轮叶片的迎风角不再是直角,使三股风的进入有角度缓冲作用,且让固定式结构端的直进风在进入涡轮叶片转动端成为旋涡风也有个缓冲助跑区,从而提高空气流动效率,降低风阻。
涡轮叶片与风进气方向一致,因为转动叶片端朝引擎,引擎运转时负压形成即代表引擎口在吸风,这样使进风更顺畅,减少了气流阻力,提高了进气效率,气缸中油气燃烧充分,从而提高了燃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1.积碳变少,油耗下降;
2.燃烧率提高,动力变大
马力的计算:
设计150匹,燃油100%喷入引擎室,
燃烧率80%----实际马力=150*0.80=120匹
燃烧率95%----实际马力=150*0.95=142匹,本实用新型的燃烧率能达到燃烧率95%;
3.燃烧完全,尾气排污值下降;
4.本实用新型使用在机动车上,不须拆卸清洗和保养。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丁年胜;徐欣怡,未经丁年胜;徐欣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428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