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机动车刹车油门联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36635.8 | 申请日: | 2006-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7863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21 |
发明(设计)人: | 黄成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成友 |
主分类号: | B60K26/02 | 分类号: | B60K26/02;B60T7/06 |
代理公司: | 成都中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保刚 |
地址: | 618100***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刹车 油门 联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动车刹车油门联动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机动车中,刹车和油门都是右脚朝同一方向控制,在二者的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并且转换时间长,特别是从踏油门转变为踏刹车的过程中,即便是最敏捷的驾驶员,,当机动车处于高速状态时,都至少需要0.7秒的反应实施时间,就是20米左右的行驶距离,再加上机动车的惯性,即便是即时刹车也要有30米的距离才能停住,也就是说至少需要50米左右的纱刹车距离,这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危险。
针对这一现状,人们也采取了各种各样应对措施,例如在中国专利200420017387公开了一种可刹车油门踏板装置,其主要特征是:油门踏板的上端与一个刹车踏板相铰接,刹车踏板的上端与连杆相铰接,连杆的另一端与刹车开启踏板相铰接,通过油门踏板下传动臂将刹车开启踏板与油门踏板的下部相连接;在刹车油门共用支架的下部一侧设有一根支撑轴,其上并列设有刹车启闭撑杆、刹车开启踏板、油门踏板上传动臂,刹车开启踏板的下侧设有一个限位器,上述各部件经联动相接到刹车油门踏板共用支架上,共用支架靠原刹车踏板一侧设有一个刹车压杆,其压在原刹车臂上,共用支架的上端和刹车启闭撑杆的外侧与车箱壁相连接,在油门踏板下传动臂的下方车箱地板上设有一个传动臂限位器。另外中国专利02130050X也公开了油门和刹车相连的装置,它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将汽车刹车踏板和油门踏板相连在一个门形支撑座上,安装在汽车驾驶室中,驾驶员放右脚位置的底板上的一种汽车驾驶操作装置,其特征是:刹车踏板和油门踏板的一端,通过门形支撑座上端的横梁圆柱轴,采取能绕横梁圆柱轴转动的连接,门形支撑座横梁圆柱轴上前端连接的是油门踏板下端,后下端连接的是刹车踏板,油门踏板上端与油门连杆相连,刹车踏板下端与刹车连杆相连。这些技术方案也是解决刹车油门的联动问题,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结构太过复杂,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故障,并不能很好的解决油门刹车联动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刹车油门联动装置,它不但能很好的解决刹车和油门之间的联动问题,而且结构简单、合理。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技术问题是这样解决的:构造一种刹车油门联动装置,包括油门踏板和刹车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门踏板和刹车踏板为一体式结构,并在两者的连接处设置有固定支撑轴。
按照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刹车油门联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门踏板和刹车踏板可以等长,并且两者的一体式结构可以根据使用需要倾斜放置,上端为刹车踏板,下端为油门踏板。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联动装置是将油门和刹车合并在一个踏板上,采用相反的方向来区别,大大缩短了二者的转换时间,有效地缩短了机动车的刹车反应时间和刹车距离,避免了潜在的危险,同时该装置还提供了一个在车辆滑行期间,制动脚休息的支撑点,以缓解驾驶的疲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机动车刹车油门联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油门踏板,2、固定支撑轴,3、刹车踏板,4、刹车连接杆,5、油门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机动车刹车油门联动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提供的刹车油门联动装置,包括油门踏板1和刹车踏板3,油门踏板1和刹车踏板3为一体式结构,并在两者的连接处设置有固定支撑轴2,油门踏板1和刹车踏板3可以等长,并且两者的一体式结构可以根据使用需要倾斜放置,上端为刹车踏板3,下端为油门踏板1。
该装置采用杠杆原理:中间为固定支撑轴2,上端为刹车踏板3,下端为油门踏板1,加油时,用脚后跟往后向下踏油门踏板1,车辆前行,刹车时,用前脚掌向前往下踩刹车踏板3,车辆停止,再次转换过程中,减少了先松油门,再将腿抬起踩刹车这一过程,节约了反应时间,缩短了刹车距离,大大降低了潜在的危险。该装置简便易行,由于油门控制用的是脚后跟,刹车控制是前脚掌,更有效的避免了误将油门当作刹车的错误行为,避免了更大的危险出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成友,未经黄成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366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