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管立式连续烧结炉炉膛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036086.4 | 申请日: | 2006-11-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65413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0-24 |
| 发明(设计)人: | 赵香慈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香慈 |
| 主分类号: | F27B5/14 | 分类号: | F27B5/14 |
| 代理公司: | 成都中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宗禄 |
| 地址: | 610041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式 连续 烧结炉 炉膛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立式烧结炉,由其涉及一种无管立式连续烧结炉炉膛结构。
背景技术
立式烧结炉使用方便、适用面广,特别适合多品种、中小产量电子陶瓷类产品的生产,它节电显著、产品一致性好,广泛用于热敏电阻、压敏电阻、瓷介电容器、片式电容器、片式电感、陶瓷滤波器、蜂鸣片、磁性材料等电子陶瓷类产品的烧结,以及目前市场上已上市了一种在炉膛结构中设置炉管的烧结炉,但设有炉管的炉膛结构的烧结炉有以下缺点:
1、匣钵载体几何尺寸的不规则(由耐火材料烧制而成),重叠的匣钵载体在炉管内向下运动时与炉管内壁之间的间隙会随机变化,因此会造成匣钵载体与炉管之间的气流方向或强弱也随之变化,甚至堵塞,即是说:炉管内气流变化的同时,匣钵内温场也随之变化,引起匣钵里的产品烧成一致性变差,产品合格率降低;
2、由于原炉膛设有炉管,加热方式为辐射式加热。由于炉管的厚度具有隔热作用,不利于热传导和节能;
3、由于炉管为高档耐火材料制成,费用较贵,且又为易损件,使用周期一般为3-12个月,因此原设备结构运行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无管立式连续烧结炉炉膛结构,具有这种炉膛结构的烧结炉能克服上述烧结炉的缺点,而且结构合理,能大大提高烧成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提高合格率,更节约能源,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是这样解决的:提供一种无管立式连续烧结炉炉膛结构,包括立式炉膛、匣钵和碳棒或者电阻丝棒,其特征在于,所述炉膛中间设置有导轨砖,所述匣钵放置于导轨砖内,每对导轨砖的两侧或者周围安装有所述碳棒或者电阻丝棒。
按照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无管立式连续烧结炉炉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炉膛为立方体,碳棒或者电阻丝棒可将所述炉膛分为一个或者多个隧道,每个隧道内都设有一对或者两对导轨砖。
按照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无管立式连续烧结炉炉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砖可在高度方向上设置多个温区,每两个温区之间都设置有隔断砖。
目前所有的立式连续烧结炉的炉膛结构中都设有炉管,该炉管的作用是当重叠的匣钵载体在炉管内向下运动时起导向作用,而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无管立式连续烧结炉炉膛结构,炉膛中间不设置炉管,而用导轨砖取代,其工作原理为:重叠后的匣钵载体在导轨砖内向下运动,加热元件放置于匣钵载体两侧式或四周,由于加热元件远离匣钵载体,而匣钵载体在导轨砖内运动时的可变尺寸较小,因此因匣钵载体几何尺寸的变化将不再会引起炉膛内气流的变化,炉膛内温场不变,烧成产品的一致性就好。另炉膛内不设炉管,由原辐射式加热变为直热式加热,更节约能源,设备无易损件(炉管)有效降低了设备运行成本,增加了企业经济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单隧道两侧加热的炉膛水平截面示意图;
图2是单隧道四周加热的炉膛水平截面示意图;
图3是双隧道两侧加热的炉膛水平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单隧道两侧加热的炉膛水平截面示意图,其中,1、炉膛,2、导轨砖,3、碳棒或电阻丝棒,4、匣钵。立式炉膛内设置有一对导轨砖2,在导轨砖的两侧安装有两根碳棒或电阻丝棒3,匣钵4放在导轨砖内,导轨砖2可对匣钵载体起导向作用。该实施例也可在导轨砖的四周安装四根碳棒或电阻丝棒3,以提供稳定、高效的加热温场。
图2是单隧道四周加热的炉膛水平截面示意图,其中,1、炉膛,2、导轨砖,3、碳棒或电阻丝棒,4、匣钵。立式炉膛内设置两对导轨砖2,在每对导轨砖的两侧都安转有碳棒或电阻丝棒3,匣钵4放在两对导轨砖内。
图3是双隧道两侧加热的炉膛水平截面示意图,其中,1、炉膛,2、导轨砖,3、碳棒或电阻丝棒,4、匣钵。立式炉膛内可设置两个隧道,每个隧道设置一对导轨砖,在导轨砖的两侧设有碳棒或电阻丝棒3,立式炉膛为立方体或圆柱体形状,以立方体为最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香慈,未经赵香慈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360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