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卡连接器的掀盖卡扣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17764.2 | 申请日: | 2006-08-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14626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11-05 |
发明(设计)人: | 苏朴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骅国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2/16 | 分类号: | H01R12/16;H01R13/629;H01R13/46 |
代理公司: | 深圳冠华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姝 |
地址: | 523960广东省东莞市厚***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掀盖卡扣 结构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连接器的掀盖卡扣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其绝缘座体上可掀翻的盖板盖合后水平推移,将盖板前方向下折弯的卡勾部卡扣于绝缘座体所设的对应挡止部内,形成卡扣锁定状态之移动电话卡连接器的掀盖卡扣结构。
背景技术
在科技资讯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移动电话已广为普及,人手一机的情况相当普遍,移动电话的使用数量逐年倍增,以成为新时代潮流中的一项流行,也随着移动电话使用率的增加,移动电话的种类、形式更是发展出许多不同的样式,由以往最大型黑金刚式的手机,改变至今日要求体积小、质量轻、便于携带、收讯良好等许多限制,且移动电话也具有更多的功能,诸如:照相、接收电子邮件、下载铃声及图片、观看影像、储存资料或其他资讯处理等功能,使得移动电话需要更大的记忆空间储存更多的资料,而一般的移动电话内建记忆体往往有限,以至于无法储存太多的资料如:MP3、图片、影像等。
快闪记忆体自问世以来因运算功能强、速度快、可扩充性高、高储存密度等迷人的特性,在许多可携性装置中,渐渐取代了EEPROM(电压消除式可程式化唯读记忆体)或电池供电的记忆体,由于目前半导体技术日益精进,快闪记忆体的储存密度与传导速度更是有突飞猛进的成长,因此快闪记忆体已发展出各类型的记忆卡,并将记忆卡应用在许多的可携性装置上,如:可携式电脑、个人数位助理、移动电话等,使得记忆卡成为一种几乎不可缺少的使用工具,而相对使用的卡连接器也随要求增加。
除了移动电话上设有需插接用户识别卡的卡连接器外,还需再设有另一组可供记忆卡插接的卡连接器,而随着目前电子产品的设计趋势朝轻、薄、短、小的外型发展。其卡连接器的体积尺寸在设计上也必须锱铢必较,所以,将两组卡连接器设置于移动电话内,十分占用行动电话内的空间,因此要如何再节省移动电话内的占用空间,缩小移动电话的体积,乃是目前设计上相当重要的问题。
此外,一般惯用移动电话的用户识别卡连接器,在绝缘本体上设有旋转掀合的保护盖,如13、14图所示,为惯用卡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及立体外观示意图,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惯用的卡连接器为具有一绝缘本体(A)及保护盖(B)所构成,其绝缘本体(A)后端两侧边分别设有滑轨(A1),而对应的保护盖(B)后端则延伸有轴部(B1),并使保护盖(B)的轴部(B1)结合定位于绝缘本体(A)的滑轨(A1)内,当用户识别卡(C)插入保护盖(B)内时,可通过轴部(B1)将保护盖(B)旋转盖合,于保护盖(B)平贴绝缘本体(A)后,让保护盖(B)的轴部(B1)沿着滑轨(A1)向前位移,即可将保护盖(B)往前推,并使保护盖(B)前端所延伸的凸出部(B2)卡合在绝缘本体(A)前端所设的对应缺口(A2)底面,进而形成一锁定状态,以防止保护盖(B)盖合后掀开,并将用户识别卡(C)确实定位在绝缘本体(A)的导电端子(A3)上形成电性接触,然而,这种保护盖(B)的翻转、推移需通过保护盖(B)的轴部(B1)来完成,因此,十分容易让轴部(B1)磨损,而造成保护盖(B)的轴部(B1)在滑轨(A1)内松动、脱落,且保护盖(B)的整体大面积推移,会使得推移力、行程也相对的更大,才能将用户识别卡(C)确实与导电端子(A3)接触,以此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因使用者施力不慎,而导致轴部(B1)卡死在滑轨(A1)内或直接断裂,此种结构设计,不符合保护盖(B)的低推移力及高固定力的效用;此外,绝缘本体(A)及保护盖(B)都是塑胶材料所制成,所以保护盖(B)前端的凸出部(B2)卡合在绝缘本体(A)的缺口(A2)处的锁定结构十分脆弱,固定的方式也不牢固,容易因使用者的不慎,而直接将保护盖(B)翻转掀开,而造成凸出部(B2)直接断裂或保护盖(B)损坏。上述惯用的卡连接器在整体设计上存在有诸多缺失,且尚有待进一步改良的必要,要如何解决上述的问题与缺失,即为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想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卡连接器的掀盖卡扣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骅国电子有限公司,未经东莞骅国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177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