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USB设备逻辑编号与物理编号映射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16691.5 | 申请日: | 2006-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35568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钟伟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3/40 | 分类号: | G06F13/4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兴科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袁士林 |
地址: | 518053***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usb 设备 逻辑 编号 物理 映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USB集线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USB设备逻辑编号与物理编号映射的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手机生产线通过UART下载手机程序。随着科技发展,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下载的数据也越来越大,可能50M以上。此时,使用UART下载程序,最大下载速率达到192600bps,将会降低生产效率,虽然UART设备逻辑号与端口号都是固定的,即一一映射。现有的使用USB设备,最小速率可以达到1.2Mbps。比如USB HUB设备具有4个接口,USB HUB设备连接到电脑上,而且USB HUB设备中的每个端口都是有顺序的。从USB HUB设备中每个端口连接下载线,依次编上序号A、B、C、D,形成物理编号。
每次将下载线与手机裸板连接,电脑自动安装USB设备驱动程序,此时可以枚举基于0开始的索引来访问逻辑设备,建立手机中的下载程序与PC程序的连接。
一般的,顺次将从端口A、B、C、D连接的下载线连接手机裸板,将会顺次产生逻辑设备的索引信息0,1,2,3,这样建立一个映射关系A<->0,B<->1,C<->2,D<->3。若下载过程中,B、D接口已经下载完成,逻辑设备的索引信息1,3将会被释放,等待下一次建立连接时重新建立联系。若D端口先连接手机裸板,然后B端口再连接手机裸板,这样就会建立新的映射关系A<->0,B<->3,C<->2,D<->1。此时,产线工人必须时刻记住动态变化的映射关系,这样容易识别产线上某台手机下载失败,不然全部手机都要停止下载,全部需要再次下载,极大的影响生产效率,同时也大大增加了产线工人的工作量。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USB设备逻辑编号与物理编号映射的装置,使得手机产线在通过USB设备下载手机程序时,无需产线工人时刻记住每条USB线对应的逻辑编号,同时也不会因为某个设备下载失败而影响其它正在下载的设备运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USB设备逻辑编号与物理编号映射的装置,包括:
集成在电脑主机内的USB主控制器;
USB HUB,通过数据线与USB主控制器点对点连接;各USB HUB端口与外接设备点对点连接;并通过枚举HUB各端口,实现USB设备逻辑编号与物理编号一一映射。
其中,所述USB主控制器通过数据线与一个或多个USB HUB点对点连接。
其中,所述USB主控制器端口直接与外接设备点对点连接。
其中,所述USB主控制器以HCD1,HCD2命名。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USB设备逻辑编号与物理编号映射的装置使得在下载手机程序时实现USB逻辑编号与物理编号一一映射,从而无需产线工人时刻记住每条USB线对应的逻辑编号,减轻工人的负担,提高生产效率;
由于实现了USB逻辑编号与物理编号一一映射,使得在下载过程中不会因为某个设备下载失败而影响其它正在下载的设备运行,从而减少成本,提高生产规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理解,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包括:集成于主机中的USB主控制器101、USB主控制器101上有多个连接点分别与HUB1、HUB2、设备1点对点连接;HUB1与复合设备102点对点连接;HUB2与设备2、设备3点对点连接;通过枚举USB控制器101->枚举此控制器上的USB HUB1、USBHUB2->枚举HUB的各个端口,检查HUB各个端口是否连接,以端口号作为逻辑设备的索引,通过这种方式来访问USB逻辑设备,实现端口号与逻辑设备索引的一一映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166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