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货运车辆备胎架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16101.9 | 申请日: | 2006-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71117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07 |
发明(设计)人: | 董华周;张博;徐国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驻马店中集华骏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43/04 | 分类号: | B62D43/04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隆天联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刘抗美 |
地址: | 518000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货运 车辆 备胎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货运车辆,具体涉及一种货运车辆的备胎架。
背景技术
备胎架广泛应用于车辆行业,是车辆必备的装置。现有车辆所用的备胎架,一般都装设在车底钢梁上,用于对备胎的安装固定。
涉及汽车备胎架的专利申请较多,如中国专利CN2792908Y、CN2099058U、CN2100343U、CN2546300Y等均公开了不同结构和特点的汽车备胎架。
其中,中国专利CN2792908Y所公开的汽车用备胎架,其特征在于基座中部开有一个开口,开口的两侧各有一块大梁固定支架板、两个连接孔和两个卸下备胎拉杆,固定支架板上连接孔,开口的前端装有活动结构,开口的后端装有卸下备胎拉杆支架,卸下备胎拉杆通过卸下备胎拉杆支架与活动支杆端部挂钩连接;在该专利中,其基座开口两侧的大梁固定支架板用于将备胎固定在汽车大梁上;两个连接孔和两根卸下备胎拉杆是用于装卸备胎之用。该专利技术虽然具有装卸快捷、节省时间的优点,但依然存在结构复杂、生产工艺复杂以及制造成本高的缺点。
总结以上,现有的车用备胎架均存在结构复杂、生产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的缺点。
因此,现有技术的车用备胎架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备胎架,其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货运车辆备胎架,装设于车底钢梁上,该备胎架包括:
两立向固定部,
两水平备胎固定部,垂直固接于该立向固定部外侧的底端,
两钢梁固定部,垂直固接于该立向固定部外侧的前端,与所述车底钢梁相固接,以及
一连接部,横向固接于该两立向固定部底端之间,该连接部的底部与该水平备胎固定部的底部齐平,所需固定备胎的轮辋与该连接部的底部及该水平备胎固定部的底部匹配安装。
所述的货运车辆备胎架,其中,所述立向固定部、水平备胎固定部、钢梁固定部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通过各部分焊接固定成一体。
进一步地,为更好的对备胎进行加固,在所述水平备胎固定部上设置有至少一固定件,一般在两水平备胎固定部上均设有固定件,而固定件一般为螺栓螺母;该固定件与其所固定备胎的轮辋的定位孔相匹配安装。
所述的货运车辆备胎架,其中,所述备胎架还包括备胎升降器,该备胎升降器通过螺栓连接装配于所述两立向固定部之间。
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备胎架,具有结构简单、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使用简单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实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本实用新型结合如下的附图进行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与特点,将可由此得到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备胎架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左视图;
图4是当立向固定部、水平备胎固定部、钢梁固定部一体成型时的展开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备胎架安装备胎后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俯视图;
图7是图5的左视图;
图中标号如下:
1 立向固定部
2 水平备胎固定部
3 钢梁固定部
4 连接部
5 紧固件
6 备胎
7 备胎升降器
8 车底钢梁
9 备胎固定部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备胎架,包括两立向固定部1,横向固接于两立向固定部1底端部之间的连接部4;其中,在立向固定部1底端的外侧垂直固接有两水平备胎固定部2,该水平备胎固定部2的底部与连接部4的底部齐平,备胎6通过备胎升降器7横向安装在水平备胎固定部2的底部与连接部4的底部;而在立向固定部1外侧的前端垂直固接有两钢梁固定部3,备胎架通过两钢梁固定部3与所述车底钢梁8相固接,由此将整个备胎架安装在车底钢梁8上。以上固接的方式一般为焊接。
本实施例中,立向固定部1、水平备胎固定部2、钢梁固定部3可以是一体成型结构,也可以通过各部分焊接固定成一体。图4所示的就是当其三个部分为一体成型结构时的展开示意图,如图中所示,延虚线部分向外垂直弯折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驻马店中集华骏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驻马店中集华骏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161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筒形动力减振器
- 下一篇:研磨玻璃基板的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