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13998.X | 申请日: | 2006-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041892Y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26 |
发明(设计)人: | 范健铭;宋伟国;李荣祥;杨昌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73 | 分类号: | H01R13/7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装置,特别可调式连接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消费性电子领域的产品(如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播放器、便携式游戏机等)都向小型化发展,以便用户能够方便地携带,随时随地可以使用。
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轻薄很紧凑,这使得笔记本电脑的移动办公性大大增强,但笔记本电脑机身自带端口较少。因此,笔记本电脑生产厂商针对此类问题,开发出一种使笔记本电脑与周边设备连接的扩展坞。
扩展坞是用来扩展笔记本电脑功能的底座,扩展坞具有多个扩展槽,支持多种外部设备,可以弥补轻薄笔记本电脑本身自带端口较少的缺陷,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自由选择附件(如光驱、打印机、扫描仪......)。
现有扩展坞都是通过一个连接装置与笔记本电脑进行连接,该连接装置是由一个连接器从扩展坞基板上的通孔伸出,笔记本电脑上则设有与该连接器相对应的接口。通常,为了防止连接器过于固定,导致与笔记本电脑连接时碰撞损坏,该连接装置上的连接器具有在基板平面上有一定范围的移动空间。但是连接器相对于该基板的高度固定,以利于与笔记本电脑之对应接口连接。
基于不同的用户群体,不同品牌或者不同型号的笔记本电脑所匹配的扩展坞有所不同,不同型号的笔记本电脑上的接口的深度亦有所不同。而现有技术中,扩展坞的连接装置上的连接器高度固定,这就大大限制了扩展坞的兼容性。若连接装置上的连接器过低,则不能与笔记本电脑接口有效的连接,若连接装置上的连接器过高,则笔记本电脑就被搁在空中,容易损坏接口。这使得用户使用接口深度不同的笔记本电脑时,必须更换对应的扩展坞,使用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调节连接器高度的连接装置。
一种连接装置,其包括基板及连接器,所述基板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连接器穿过所述第一通孔设置以与外部设备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装置进一步包括可移动的控制部,所述控制部包括连杆及固定于所述连杆一侧的第一楔块,所述第一楔块设有第一引导部,所述第一引导部具有相对所述基板有高度差的较高端和较低端,所述第一引导部与所述连接器抵触,且所述第一引导部与所述连接器随着所述连杆的移动而发生相对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连接装置可通过调节部带动其连接器移动,以调节连接器的高度,使其能兼容不同高度连接器的外部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较佳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连接装置的分解图。
图3为控制部位于第一位置的连接装置沿图1所示的III-III方向的截面视图。
图4为控制部位于第二位置的连接装置沿图1所示的III-III方向的截面视图。
图5为控制部位于第三位置的连接装置沿图1所示的III-III方向的截面视图。
图6为另一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的控制部的立体图。
图7为图6所示的控制部的分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阅图1及图2,连接装置14包括基板110、连接器120、定位柱130、第一滑块140、第二滑块160、第一弹簧170、第二弹簧180及控制部200。
基板110用于承载外部设备(图未示),其设有第一通孔112、第二通孔114及二凸柱116(图3所示)。二凸柱116分别位于第一通孔112相对二侧。连接器120穿过第一通孔112设置,并可沿第一通孔112的轴线a移动以与所述外部设备连接。定位柱130穿过第二通孔114设置,并可沿第二通孔114的轴线b移动。
第一滑块140的顶部与连接器120连接,底部设有垂直于第一通孔112的轴线a的第一抵压部142及与第一抵压部142成一定角度且相连的斜面形第一滑动部144。
第二滑块160的顶部与定位柱130连接,底部设有垂直于第二通孔114的轴线b的第二抵压部162及与第二抵压部162成一定角度且相连的斜面形第二滑动部164。
第一弹簧170位于基板110与第一滑块140之间,并套设于凸柱116上。第二弹簧180位于基板110与第二滑块160之间,并套设于定位柱130上。第一弹簧170及第二弹簧180分别用于产生使第一滑块140及第二滑块160远离基板110的作用力。
控制部200包括连杆220及与的相连的第一支撑部242、第一引导部244、第二支撑部262、第二引导部264及把手2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1399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