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便捷担架车无效
| 申请号: | 200620012175.5 | 申请日: | 2006-04-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4290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 发明(设计)人: | 李秀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秀琴 |
| 主分类号: | A61G1/02 | 分类号: | A61G1/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67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便捷 担架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过程中接送手术病人的运送工具,尤其是能减少病人搬动和避免交叉污染的担架车。
背景技术
在医疗过程中,用手术推车接送病人,从病床或手术床到推车上或从推车上搬到病床或手术床上,靠数个工作人员同时抬起,劳动强度大,不方便,抬动病人时,病人体位变动、扭曲、折弯等,特别是骨折、术后、重症、肥胖病人等,因体位变动过大,容易造成伤害,甚至加重病情,且搬动十分费力。
目前,国内外尚无完善解决这一困难的运送工具,虽然市场上手术对接车能解决手术车对手术室内外的交叉污染,但不能解决病人安全搬运问题,有些液压式的手术推车虽然解决了病人搬运问题,但往往不能解决对手术室内交叉污染问题,且搬运病人时需大幅度侧转移动病人,对于一些重症,特别是颈椎等骨折病人不易搬动,甚至因搬动加重病情,诱发出血、体位性低血压等併发症。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担架车搬动病人费力和对手术室内的交叉污染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与对接车等具有升降功能的手术车配套使用的,而且不用大幅度变动病人体位,就能方便搬运病人的担架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担架车由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组成,由轻质材料做成,两端由两个扣槽连接,担架车左半部分,头部及尾部有两个凹槽,担架车右半部分头部及尾部有两个突扣,对接口上固定一个扣钉。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通过凹槽和突扣对接后成为完整担架车,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分别装有可活动的护栏凹槽和护栏,在背面有两行磁铁滑轮,与担架床护栏边框凹槽相对应。在接送病人时将担架一半从病人一侧轻轻放入,另一半从病人另一侧放入,两侧对合后,将头部及尾部的两个扣槽对接,用扣钉扣住,不需翻动病人或只作15度-20度的侧身即可,然后将对合后的担架连同病人拉或推至手术担架床上,完成从病床至手术车的搬运过程。同样从手术车到手术台搬运时,将护栏平放于手术台或病床上,拉动担架,连同病人至手术台或病床上,抽出护栏,松开担架两端扣钉,拉开担架两端扣槽,将担架一侧从病人左侧抽出,另一侧从病人右侧抽出,放到手术车上,完成从手术车到手术台或病床的搬运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接送病人时病人体位变动小,减少病人痛苦,减少诱发出血、体位性低血压等并发症,降低医务人员劳动强度,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担架床护栏的构造图。
图2是担架床正面俯视图。
图3是担架床正面仰视图。
图4是担架床左右对接咬扣的连接图。
图中1.担架左半,2.担架右半,3.凹槽,4.突扣,5.扣钉,6.护栏凹槽,7.护栏,8.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四幅图详细说明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具体装置及工作原理情况,该担架从病床上接送病人时,推车保持与病床等高,将推车护栏(8)平放于床面一侧,将担架左半(1)从病人一侧插入病人身下,担架右半(2)从病人另一侧插入,搬平,将担架两端突扣(4)嵌入凹槽(3)中,将扣钉(5)对准突扣(4)凹槽(3)中的孔插入,扣住使病人平卧于担架上,拉动担架使担架背面滑轮(8)沿护栏凹槽(6)滑至手术台或病床上,抽出护栏(7),将活动担架扣钉(5)扳开,将突扣(4)从凹槽(3)中抽出,拉开担架左半(1)和担架右半(2),将担架左半(1)从病人一侧抽出,再从另一侧抽出担架右半(2),放入手术车上,至此已平稳方便地完成从手术车上将病人搬运到手术台或病床上,整个过程只需二人操作。
由于担架与护栏间靠滑轮滚动,且有磁铁相互排斥产生浮力,从而大大减少了摩擦力,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人力,而且病人体位变动小,减少对病变、手术部位、引流装置等的影响,减轻了病人痛苦,另担架下是手术对接车,减少了对手术室内的交叉感染,磁浮担架外套一次性床单,防止病人受凉,避免病人间交叉感染,便于维护、消毒,方便、实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秀琴,未经李秀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121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