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后视镜汽车胎压显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20010132.3 | 申请日: | 2006-09-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0986485Y | 公开(公告)日: | 2007-12-05 |
发明(设计)人: | 栾焕民;王安民;魏志良;徐文杰;蒋金权;张作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麦特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L17/00 | 分类号: | G01L17/00;G01D7/00;G06F1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6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后视镜 汽车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胎压检测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后视镜汽车胎压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汽车保有量在中国每年以数百万辆的速度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70%都是由爆胎引起的,根据国家轮胎质量监督中心的专家分析,保持标准的车胎气压和及时发现车胎漏气是防止爆胎的关键。目前,市面上的胎压检测装置,都自带一套显示器,摆放在仪表台上,安装不方便,与汽车整体不协调。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后视镜汽车胎压显示装置,用以克服上述已有产品的不足。解决汽车在安装胎压检测装置时,独立的显示器对汽车整体设计协调性的破坏,将胎压显示装置安装在汽车内后视镜上,实现显示部分的隐蔽安装。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措施如下。
一种后视镜汽车胎压显示装置,包括一个胎压检测设备、一个液晶显示单元,一个车载智能终端,一个电源系统和一块镀膜玻璃镜片,微处理器单元通过胎压检测设备接口与胎压检测设备连接进行数据的读取,微处理器单元通过液晶驱动电路控制液晶显示单元进行信息显示。微处理器单元通过与触摸输入单元连接,进行信息的输入。
微处理器单元还连接有复位/存储单元。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积极效果在于:采用半透射,半反射的镀膜玻璃镜片,使内后视镜既能不影响其原有的功能,同时在需要显示数据时,又能进行数据显示。
本装置使显示系统隐藏在汽车内后视镜内部,在外观上,既不影响内后视镜的功能,对汽车的驾驶台整体协调性又没有影响。
附图说明
图1内后视镜汽车胎压显示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内后视镜汽车胎压显示装置ARM核心板原理图(一);
图3内后视镜汽车胎压显示装置ARM核心板原理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微处理器单元1通过胎压检测设备接口2与胎压检测设备9连接,微处理器单元1通过液晶驱动电路5与液晶显示单元6连接,微处理器单元1与触摸输入单元4连接。
微处理器单元1还连接有复位/存储单元3。
所述的胎压检测设备9,是一个能够随时检测汽车的轮胎胎压的装置,并通过胎压检测设备接口2与微处理器单元1进行通信。
所述的液晶显示单元6,是一块液晶屏,通过与车载智能终端8连接,显示胎压和温度数据,以及在参数设定时作为显示屏使用。
所述的车载智能终端8,是一个智能的,运行操作系统的CPU及其外围电路,负责从胎压检测设备中9读取数据,将数据送到显示屏上,同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异常数据进行报警。
所述的电源系统7为整个后视镜汽车胎压显示装置供电,将汽车电瓶的直流电源转变为系统需要的各种电压值供系统使用。
所述的镀膜玻璃镜片,是在玻璃上进行镀膜处理,使照射到玻璃上的光线的一半透过玻璃,另一半反射,形成的结果是当后视镜内部为黑暗时,镀膜玻璃镜片可以作为反射镜,实现后视镜的后视功能,当后视镜内部液晶点亮时,液晶的内容可以透过镀膜玻璃镜片显示出来,没有液晶的镜片其它部分,仍然为反射镜片。
所述的微处理器单元1,负责处理从胎压检测设备接口2得到的胎压、温度数据,送到液晶显示单元6上进行显示,并对异常数据进行报警处理。
所述的胎压检测设备接口2,是一个符合通信要求的,能够与胎压检测设备9连接的通信接口,通过这个接口,车载智能终端8能够从胎压检测设备9中读取轮胎的胎压和温度数据。
所述的触摸输入单元4,是安装在液晶屏前方的触摸屏,是系统进行参数设定的输入设备。
所述的液晶驱动电路5,主要是液晶显示单元6进行显示的电路实现。
所述的复位/存储单元3,为微处理器单元1提供复位信号和系统正常工作的监控,当微处理器单元1发生死机时能自动对微处理器单元1进行复位,使微处理器单元1能重新正常工作。复位/存储单元3提供数据运算必须的内存空间,并进行必要的数据保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麦特电子有限公司,未经烟台麦特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200101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