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少内燃机碳氢燃料排放物的处理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70022.8 | 申请日: | 2006-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585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孙伯叨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伯叨 |
主分类号: | F02M31/125 | 分类号: | F02M31/125;F02M27/04;F02M37/22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小琴 |
地址: | 323900浙江省青田***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少 内燃机 碳氢 燃料 排放 处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碳氢燃料排放物的处理装置,特别是一种减少内燃机碳氢燃料排放物的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有关减少内燃机碳氢燃料排放物,即减少有害气体排放量的处理装置多种多样,除提高燃油的品质和改进发动机的内部结构外,其处理装置大多是装置于发动机工作之后的路径中,如催化剂转炉、颗粒筛选、气体再循环等装置。而在发动机之前的供油回路中未见设有任何有利于降低碳氢排放物的装置。现有内燃机的供油回路是由输油管、过滤器、化油器组成,燃油从油箱经输油管流入过滤器,在进行过滤后再经输油管进入化油器汽化后进入发动机工作气缸。截至目前,在上述的供油回路中未见有可供于减少内燃机碳氢排放物的任何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减少内燃机碳氢燃料排放物,而提出一种减少内燃机碳氢燃料排放物并节省燃料提高内燃机功效的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按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减少内燃机碳氢燃料排放物的处理装置,该装置设于内燃机油路中置于过滤器与化油器之间, 其特征在于该装置(1)包括:与内燃机油路相通的输油管(5)、排绕导电螺旋线圈(2)的线轴(3)以及外壳(4);输油管(5)的一端连接油路中的过滤器,另一端连接油路中的化油器;导电螺旋线圈(2)的抽头接于电源和控制电路。
按本发明方案实施的处理装置接于油路时,由于导电螺旋线圈的电磁及磁涡流热物理效应,通过电传导,使流经本发明处理装置的燃油(碳氢燃料)在到达化油器(汽化器)之前受到加热和磁场作用,使碳氢化合物燃烧得更充分而且产生较少的排放。有害气体的排放量通常在50%-80%之间,化学燃料的节省一般在7%-15%,但使用本发明装置后,不仅有利于改善发动机的冷启动性能,而且燃油可减少废气排放量达90%以上,以及可节约燃料超过20%。本发明结构合理简捷,可安装在任何型号的柴油机或汽油机车上以及汽艇、电动机上。具有较明显的降低排污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用以汽车发动机为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置于汽车发动机供油回路中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结构连接框图;
图4是本实施例的线轴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侧视图;
图6是导线在线轴上的缠绕方向示意图;
图7是导线缠绕完成后的示意图;
图8是导线缠绕后的另一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3是本发明在实施例中的连接框图,10为油箱、6为油管、6a为化油器、8a为油管、1为本处理装置、8b为油管、11为发动机;L为处理装置(1)与连接化油器之间的直线距离。
图4是本实施例的线轴结构示意图,30为进口-出口、31为准点、32为进口-出口;
图5是图4的侧视图;
图6是导线在线轴上的缠绕方向示意图,33为导线;
图7是导线缠绕完成后的示意图,34为孔、35为硅酮;
图8是导线缠绕后的另一面视图,36为为孔。
结合附图1至图8对实施例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本发明的装置1约长120毫米,直径约35毫米,在线轴3上用导线排饶了数层螺旋线圈2,为保护螺旋线圈2的安全运行,在螺旋线圈2外层设置了外壳4;螺旋线圈的抽头9a、9b接于电源和控制电路。本装置1当置于汽油发动机供油回路时,输油管5的两端分别连接由过滤器6a接出的油管8a以及连接化油器7的油管8b,6为由油箱接来的油管。装置(1)与连接化油器之间的直线距离(L)小于50cm。当启动发动机时,接通电源和电路,本装置也即接通电流,因螺旋线圈绕组通电后生成的电磁涡流热效应,致使输油管5中流过的燃油被预热,具有了一定温度的燃油经化油器(油管)进入发动机,较之不预热燃油的有利于发动机的启动和充分燃烧,尤其是在温度较低的冬季或北方地区。其次,经本装置磁化的燃油在进入汽缸燃爆工作后,不仅可减少油耗而节约燃油,重要的是具有明显的减少碳氢的排污效果。经试验,有害气体的排放可减少90%以上,内燃机的油耗可节约20%以上。本发明对改善发动机的充分燃烧和冷气动性以及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的效果是明显的。
本发明装置可安装在任何型号的柴油机或汽油机车上(私人矫车、摩托车、货车、卡车、载重汽车)以及汽艇、电动机上。特别适用于旧的并且污染严重的车辆,并适合于碳氢化合物燃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伯叨,未经孙伯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700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