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源节点出线线宽检测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610169290.8 | 申请日: | 2006-1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668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 发明(设计)人: | 蓝金财;范文纲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伟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源 节点 线线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节点出线线宽检测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应用于PCB设计中用以对布设于电路板(PCB)的电源节点的出线线宽进行检测的电源节点出线线宽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集成电路高密度化的发展,提升以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Design Automation;EDA)设计软件进行PCB布线的需求,更提供有自动布线方法,由于该自动布线具有完成速度快、准确性高等特点,更能够快速应付市场对产品设计提出的要求,且对于部分的人工布线则可对局部不符合设计的走线方式作出调整,以达成最佳化布线的目的。
而电源节点的设计仍停留在人工判断,由于线路图上的一节点(net)与某些电子零件的部分接脚(PIN)的参数设定相同,然而,网路的各个节点所需要的电流并不相同,例如,某些提升(pull high)电阻需要P3v3电流,线宽5mil可承载该P3v3电流,但若转换为P2v5电流所需线宽则需为400mil,此时,可承载该电流的线宽调整则需调整者参考规格书(spec.)进行,此种人工调整方式,往往因时间匆忙则根据个人经验来做调整,故所调整后的线宽可能是不符合电流承载条件,可能使依据该线路图设计出来的电路板在运作的过程中,因某一电子零件的接脚因线宽不足而无法承载电流时,产生火花等现象,甚至使电路板无法运作。
因此,如何提出一种电源节点线宽调整技术,以避免现有的调整时间长、效率低、人工调整错误而影响PCB设计的品质等缺点,实已成为目前业界需要克服的难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种种缺点,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节点出线线宽检测方法,用以对布设于电路板的电源节点的线宽进行检测,以避免宽度不足以承载流经该电源节点的电流量。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节点出线线宽检测方法,其应用于一PCB设计软件中,以提升电源节点线宽调整的精确性,避免人工调整错误。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节点出线线宽检测方法,以提供一种简便及快速的电源节点线宽调整方式,以提升电源节点出线线宽调整的效率。
为达上述及其他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源节点出线线宽检测方法。该电源节点出线线宽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于电路图设计中设定一电路图中的电源节点电流值,并输出一电路图文件;于电路板(PCB)设计中针对所设计的电源节点设定一PCB供电启动后该电源节点的运作温度;以及对该电路板(PCB)的电源节点进行出线处理时,依据该电路图文件取得各电源节点的电流值,并取得该PCB各层面的铜箔厚度以及所设定的电源节点运作温度,来取得该PCB上的电源节点的出线线宽。
同时,本发明中,其还包括于该PCB设计中设定该电源节点为高阶层的步骤,以依据所取得的出线线宽优先调整该电源节点的出线线宽,且该电源节点还与至少一节点(net)连接,而该电源节点的出线线宽是大于该节点的出线线宽,或者是,该电源节点的出线线宽是等于该节点的出线线宽。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电源节点出线线宽检测方法,主要是依据电路图上所设定的电源节点的电流值及PCB上所设定的电源节点较其他节点的优先级别、各层的铜箔厚度以及PCB运作后可能产生的系统温度来计算出足以承载该PCB上的电源节点电流的线宽,并以自动方式提供线宽信息供设计人员参考或自动调整两种调整方式,进而无需花费时间及人力依据规格书进行调整工作,且由于考虑到该电源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连接关是、系统温度以及各层的铜箔厚度等参数,故更较现有以人工经验的判断来调整更为精确,从而可避免现有采用人工方式进行线宽调整所引起的线宽无法承载流经的电流,而影响整个PCB设计品质的缺点。
附图说明
图1用以显示运作本发明的电源节点出线线宽检测方法的基本系统架构方块示意图;以及
图2用以显示本发明的电源节点出线线宽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元件符号的简单说明
1 电路图设计软件
10 接脚属性设定值
11 电路图文件
2 PCB设计软件
20 电源节点属性阶层设定值
21 PCB各层铜箔厚度值
23 系统运作温度范围值
24 设计规则检查报告
S10至S13 步骤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929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重力发电法
- 下一篇:动量传递综合实验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