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润滑脂添加剂、含有它的润滑脂及它们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65310.4 | 申请日: | 2006-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5496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康茵;孙洪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M135/36 | 分类号: | C10M135/36;C10M171/06;C10M133/04;C10N30/10;C10N30/12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钟守期;唐铁军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润滑脂 添加剂 含有 它们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润滑脂添加剂、含有它的润滑脂及它们的制备方法。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抗氧化和/或抑制铜腐蚀的润滑脂添加剂、含有它的润滑脂及它们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极压抗磨添加剂是润滑剂中非常重要的一类添加剂。近年来,噻二唑衍生物的极压抗磨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作为润滑脂高性能极压抗磨剂开始崭露头角。这类极压抗磨剂不含磷和重金属元素,为无灰添加剂,而且还具有抗氧、金属钝化等功能,是环境友好、性能优异的多功能极压抗磨剂(参见美国专利USP 6,365,557)。其中,二硫代二唑硫酮与丁氧基三乙二醇的反应产物,同时具有极佳的四球极压性能和梯姆肯极压性能,且无灰、可生物降解,因此具有极强的应用背景。该物质虽然具有优秀的极压性能,但减摩抗磨性能不足,仍有改进的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意外发现,如果合成二硫代二唑硫酮与丁氧基三乙二醇的反应产物/MoS2复合纳米微粒(简称复合纳米微粒,下同),用于基础润滑脂中,发现这样的复合纳米微粒克服了二硫代二唑硫酮与丁氧基三乙二醇的反应产物减摩抗磨性能不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经进一步研究,发明人发现,如果在含有复合纳米微粒的润滑脂中加入抗氧剂和/或防锈剂制成润滑脂添加剂,可以使润滑脂产品具有进一步改善的抗氧化性能和/或抑制铜腐蚀的性能。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润滑脂添加剂,含有
a.一种式A化合物/MoS2复合纳米微粒;
b.至少一种选自下列物质的助剂:抗氧剂和防锈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备润滑脂添加剂的方法,包括将一种式A化合物/MoS2复合纳米微粒与至少一种选自抗氧剂和防锈剂的助剂混合。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润滑脂,含有
a.一种基础润滑脂;
b.一种式A化合物/MoS2复合纳米微粒;
c.至少一种选自下列物质的助剂:抗氧剂和防锈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备润滑脂的方法,包括混合一种基础润滑脂和一种包括下列组分的润滑脂添加剂:
a.一种式A化合物/MoS2复合纳米微粒;
b.至少一种选自下列物质的助剂:抗氧剂和防锈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备润滑脂的方法,包括混合下列组分:
a.一种基础润滑脂;
b.一种式A化合物/MoS2复合纳米微粒;
c.至少一种选自下列物质的助剂:抗氧剂和防锈剂。
在本发明中,“式A化合物/MoS2复合纳米微粒”为由式A化合物和MoS2构成的复合物的纳米级的粒子。可以采用下列方法获得:在加热至30-90℃的去离子水中,通惰性气体,然后加入硫代钼酸铵至完全溶解。搅拌下加入式A化合物和无水乙醇,然后加入盐酸羟胺反应,再加入浓盐酸继续反应,有沉淀生成;沉淀用去离子水及有机溶剂冲洗;将产物干燥,得到式A化合物/MoS2复合纳米微粒。
附图说明
图1为式A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
图2为化合物A和MoS2构成的复合纳米微粒红外光谱。
图3为不同润滑脂产品的摩擦系数随时间的变化图(▲式A化合物;12羟基润滑脂;■T321;●T35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润滑脂添加剂中,含有
a.一种式A化合物/MoS2复合纳米微粒;
b.至少一种选自下列物质的助剂:抗氧剂和防锈剂。
本发明的制备润滑脂添加剂的方法,包括将一种式A化合物/MoS2复合纳米微粒与至少一种选自抗氧剂和防锈剂的助剂混合。
本发明的润滑脂中,含有
a.一种基础润滑脂;
b.一种式A化合物/MoS2复合纳米微粒;
c.至少一种选自下列物质的助剂:抗氧剂和防锈剂。
本发明的制备润滑脂的方法,包括混合一种基础润滑脂和一种包括下列组分的润滑脂添加剂:
a.一种式A化合物/MoS2复合纳米微粒;
b.至少一种选自下列物质的助剂:抗氧剂和防锈剂。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备润滑脂的方法,包括混合下列组分:
a.一种基础润滑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53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