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银纳米粒子/聚乙烯醇复合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65231.3 | 申请日: | 2006-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055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8 |
发明(设计)人: | 贺军辉;刘淑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J5/18 | 分类号: | C08J5/18;C08L29/04;C08K3/28;B29C35/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柏 |
地址: | 100080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纳米 粒子 聚乙烯醇 复合 薄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1.一种银纳米粒子/聚乙烯醇复合薄膜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室温下取聚乙烯醇溶于蒸馏水中,加热并搅拌直至聚乙烯醇完全溶解;
(2).将硝酸银溶液加入到步骤(1)得到的聚乙烯醇溶液中,其中,硝酸银与聚乙烯醇的摩尔比值为1/100~1/10,磁力搅拌混合均匀;
(3).取步骤(2)得到混合溶液滴到玻璃基片上涂膜,得到硝酸银/聚乙烯醇薄膜;
(4).将步骤(3)得到的硝酸银/聚乙烯醇薄膜在110~250摄氏度加热,得到透明的银纳米粒子/聚乙烯醇复合薄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将步骤(3)得到的硝酸银/聚乙烯醇薄膜在110~250摄氏度加热时间是3~10分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将硝酸银溶液加入到聚乙烯醇溶液中是逐滴加入硝酸银溶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在硝酸银与聚乙烯醇的混合液中,通过改变聚乙烯醇的浓度可以改变复合薄膜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聚乙烯醇分子量为70000~100000,醇解度为70~90%;所述的硝酸银纯度不小于99.8%。
6.一种由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获得的银纳米粒子/聚乙烯醇复合薄膜,其特征是:由硝酸银/聚乙烯醇薄膜加热得到的透明的银纳米粒子/聚乙烯醇复合薄膜表面光滑,复合薄膜的厚度为200~500纳米;复合薄膜中银纳米粒子的粒径为5~20纳米;加热温度越高和/或硝酸银/聚乙烯醇薄膜中的硝酸银含量越大,得到的银纳米粒子/聚乙烯醇复合薄膜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强度越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薄膜,其特征是:在硝酸银浓度为100mmol/L,加热温度为190~250摄氏度时由硝酸银/聚乙烯醇薄膜得到的银纳米粒子/聚乙烯醇复合薄膜的光谱吸收大于2.0。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薄膜,其特征是:所述的硝酸银/聚乙烯醇薄膜在大于150摄氏度加热得到的银纳米粒子/聚乙烯醇复合薄膜不溶于水。
9.一种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复合薄膜的用途,其特征是:所述的银纳米粒子/聚乙烯醇复合薄膜能够作为抗菌涂层;及作为缓释抗菌薄膜,建筑涂料,特殊包装材料,滤光片,偏光膜。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6~8所述的复合薄膜的用途,其特征是:所述的银纳米粒子/聚乙烯醇复合薄膜对大肠杆菌具有抗菌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6523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