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织物折皱弹性测试仪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55399.6 | 申请日: | 2006-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621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文霖 |
主分类号: | G01N33/36 | 分类号: | G01N33/36;G01N19/00;G01B11/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00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织物 折皱 弹性 测试仪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织物抗皱性能的测量仪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织物折皱弹性测试仪。
背景技术
织物抗皱性能又称织物折皱弹性是纺织品服用性能的一项重要指标。它的测定方法很多,但最常见的方法还是测定织物折叠试样折痕回复角,其优点是易于规范化、标准化,其测定结果具有相对的可比性,按照测定回复角时试样折痕线呈水平位置,还是呈垂直位置,分为水平法和垂直法。我国是采用垂直法的少数国家之一,研制的相应测试仪器都已达到较高水平,其基本特点是具有十只试样工位及对应的十只重锤,均成直线排列,采用移动式共用测角装置,试样折叠后垂直压重,释重后试样随夹持器自动立起,使折痕线取垂直位置,然后利用测角装置测出织物的折痕回得角。而目前的测试仪器中测角装置通常是采用光电角度测试头,这种测角装置需要人员对基准点,即测角装置的基准点和被测织物的折痕基点需要人工去对准,这使得即人工工作量大,而且不可避免会出现误差,而一旦基准位出现误差,则测量出的织物的折痕回复角就会偏差很大,测量准确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测量准确,效率高的一种织物折皱弹性测试仪。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织物折皱弹性测试仪,包括有包括有机架,在机架上设有呈水平排列的十个织物夹持装置和相应设有的十个重锤装置,其特点是该测试仪还包括:摄像头,该摄像头可滑移地设置在于夹持装置的上方,用于拍摄织物试样弯折回复后的图像;微型计算机,用来处理摄像头所拍摄的织物试样弯折回复后的图像并测量计算出该图像的织物试样折痕回复角的数值;显示器,用来显示由微型计算机所计算出来的织物图像的织物试样折痕回复角的数值,该数值即为实际的织物试样折痕回复角的数值。
该织物折皱弹性测试仪利用摄像头将织物试样弯折回复后的图像拍下来后,再由微型计算机处理,由程序自动计算出织物试样折痕回复角,从而不像传统的角度测量装置存着对基准的问题,即使拍摄时摄像头不在该织物的正上方,也能准确地计算出织物的实际的折痕回复角,从而保证了测量的准确性,另外由于不用人工对测量基准,因此也降低了人工工作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左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的图像拍摄及角度分析流程图
图中,1机架,2小车,3翻板,4重锤,5翻斗,6翻门,7显示器,8调整脚,9水准器,10斜块,11顶块,12杠杆,13电磁铁,14摄像头,15挡风罩,16操作面板,17电气部件,18电源插头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由图1至图3所示可知,本发明一种全自动数字织物折皱弹性测试仪,包括有机架1,在机架1上设有呈水平排列的十个织物夹持装置和相应设有的十个重锤装置4,夹持装置由电磁铁13和翻板3组成,其中,电磁铁13固定在机架1的平台上,翻板3与电磁铁13铰接,通常在该夹持装置的前方还设有沿水平导轨滑移的小车2,在小车2的上端固定有摄像头14,该摄像头14可滑移地设置在于翻板3的上方,用于拍摄用以拍摄1-10个织物夹持装置上的织物试样弯折回复后的图像,在机架1内还设有微型计算机,该微型计算机用来处理摄像头所拍摄的织物试样折痕回复图像并测量计算出织物试样折痕回复角的数值;在机架1的上端设一显示器7,该显示器7用来显示由微型计算机所计算出来的织物试样折痕回复角的数值。测量时,将织物固定在翻板3上并折叠,折叠后垂直压重,释重后试样随翻板3自动立起,使折痕线取垂直位置;利用设置在翻板3上方的摄像头将该织物拍摄成像,通过数据线将该图像传输到微型计算机中;微型计算机在接收到该织物图像后,进行图像灰度化处理,并判断是不是黑背景,若是黑背景,则进行图像反片处理后再进行图像平滑化处理,若不是黑背景,则直接进行图像平滑处理,图像平滑化后再进行图像二值化,然后测量计算出图像中的织物的两边线之间的夹角;夹角的数值通过显示器7显示出来,该数值即为实际的织物试样折痕回复角的数值。
微型计算机测量计算折痕回复角的步骤也可以不采用上述的方式。
另外,上述的摄像头14也可以不设置在设置在小车上,只要保证摄像头在垂直翻转后的翻板的的上方并可水平滑移就可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文霖,未经李文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553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主叫预获知被叫时间的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扩充卡固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