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刷直流马达的无感测启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51712.9 | 申请日: | 2006-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110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12 |
发明(设计)人: | 张晏铨;邹应屿 | 申请(专利权)人: | 圆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P6/20 | 分类号: | H02P6/20;H02P6/16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夏青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流 马达 无感测 启动 方法 | ||
1.一种无刷直流马达的无感测启动方法,包含:
一初始位置检测阶段,用以检测一马达转子的初始位置,其中该马达转子的转速维持为零;
一开回路控制阶段,用以根据该马达转子的该初始位置而驱动该马达转子,使该马达转子的该转速逐渐增大至一预定的临界转速;以及
一闭回路控制阶段,用以驱动该马达转子,使该马达转子的该转速从该预定的临界转速增大至一目标转速。
2.如权利要求1的无刷直流马达的无感测启动方法,其中:
该初始位置检测阶段包含下列步骤:
依序执行多种检测模式,使得在每一种检测模式中流经马达线圈之一马达电流所产生的合成磁场具有彼此不同的方向,其中每一种检测模式执行一对应的检测时间,使得在该对应的检测时间内,该马达电流逐渐增大至一峰值;
比较每一种检测模式中所产生的该马达电流的该峰值,藉以从该多种检测模式中选出一种产生最大的峰值的检测模式;以及
基于该产生最大的峰值的检测模式所产生的该合成磁场的方向而决定该马达转子的该初始位置。
3.如权利要求2的无刷直流马达的无感测启动方法,其中:
该多种检测模式包含十二种检测模式,用以分别产生十二个合成磁场的方向,其中任意两相邻的方向彼此相差30度。
4.如权利要求3的无刷直流马达的无感测启动方法,其中:
该马达线圈包含一第一相线圈、一第二相线圈、以及一第三相线圈,共同耦合成一Y型结构。
5.如权利要求4的无刷直流马达的无感测启动方法,其中:
在该十二种检测模式中之一第一检测模式中,该第一相线圈之一输入端耦合于一接地电位,该第二相线圈之一输入端耦合于一供应电压,并且该第三相线圈之一输入端耦合于该供应电压;
在该十二种检测模式中之一第二检测模式中,该第一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接地电位,该第二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供应电压,并且该第三相线圈的该输入端处于浮接状态;
在该十二种检测模式中之一第三检测模式中,该第一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接地电位,该第二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供应电压,并且该第三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接地电位;
在该十二种检测模式中之一第四检测模式中,该第一相线圈的该输入端处于浮接状态,该第二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供应电压,并且该第三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接地电位;
在该十二种检测模式中之一第五检测模式中,该第一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供应电压,该第二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供应电压,并且该第三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接地电位;
在该十二种检测模式中之一第六检测模式中,该第一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供应电压,该第二相线圈的该输入端处于浮接状态,并且该第三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接地电位;
在该十二种检测模式中之一第七检测模式中,该第一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供应电压,该第二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接地电位,并且该第三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接地电位;
在该十二种检测模式中之一第八检测模式中,该第一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供应电压,该第二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接地电位,并且该第三相线圈的该输入端处于浮接状态;
在该十二种检测模式中之一第九检测模式中,该第一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供应电压,该第二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接地电位,并且该第三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供应电压;
在该十二种检测模式中之一第十检测模式中,该第一相线圈的该输入端处于浮接状态,该第二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接地电位,并且该第三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供应电压;
在该十二种检测模式中之一第十一检测模式中,该第一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接地电位,该第二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接地电位,并且该第三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供应电压;并且
在该十二种检测模式中之一第十二检测模式中,该第一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接地电位,该第二相线圈的该输入端处于浮接状态,并且该第三相线圈的该输入端耦合于该供应电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圆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圆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5171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