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设有直管状冷凝器的冰箱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50772.9 | 申请日: | 2006-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930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30 |
发明(设计)人: | 王晔;张书峰;李文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尔集团公司;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D23/00 | 分类号: | F25D23/00;F25D23/06;F25B3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孙念萱;王明霞 |
地址: | 266101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设有 管状 冷凝器 冰箱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冰箱,尤其是指一种在箱体箱体上设有冷凝器的冰箱,更进一步,是指在箱体的侧板和/或背板上设置冷凝器的冰箱。
背景技术
早先冰箱VIP真空隔热板只贴附在冷冻室侧板上,冷藏室一侧可以安装冷凝器管路。最近,为了提高冰箱的保温效果,在冰箱的侧板和后背上贴附VIP板,这时,在冷藏室的侧板或后背上再设置一冷凝器,使得箱体内的容积大大减小,于是人们干脆将冷凝器都集中在压机舱部分,风冷散热,侧板和后背不安装冷凝器。
冰箱冷凝器立设于冰箱的背面外侧,且于冷凝器的外面设有护栏,所用冷凝器体积大、管路长,差不多占据了机械室上部的整个冰箱背面。这种设置的缺点是不美观,冷凝器上容易积灰尘,并使冰箱体积加大。作为一种改进,目前生产的冰箱不再将冷凝器设置于冰箱背面,一种方案是将冷凝器设置于冰箱两侧的侧板夹层内,另一种方案是将冷凝器立设于机械室内。对于功率不大的冰箱,靠自然散热即可达到冷凝温度,而对于大功率的冰箱,若靠自然散热,则所用冷凝器管将很长。若要减小冷凝器管的长度,只能加设风机进行强制散热。无论是采用长管路冷凝器,或是用风机对冷凝器强制冷却,都存在占用较大机械室的空间。因此,如何合理设置大功率冰箱的冷凝器,既要满足制冷剂的散热要求,又要少占机械室空间是冰箱制造厂长期的未能解决的难题之一。
如下列对比文件中所示:
对比文件1,专利申请号为200410072515.9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冰箱冷凝器固定装置;本发明涉及的冰箱包括主体和冷凝器。主体形成有以冷冻或冷藏的方式保存食物的内部空间,其一侧部形成有机械腔。机械腔内部设有冷却装置,用于产生冷气。冷凝器设置在机械腔中,用于降低由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态的冷媒温度。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冰箱冷凝器固定装置,让一个以上固定部件一体形成在接水容器上,并让上述固定部件按一定高度突出,把冷凝器插放在上述数个固定部件上,固定冷凝器。本发明可以让冷凝器的固定和替换更加容易,降低冰箱的制造成本。该对比文件的缺陷是:将冷凝器安装在机械仓中,需要风机强制散热,这样加大了冰箱的噪音,增大了冰箱内部设施所占用的体积,使得在外部体积大小相同的冰箱中,其箱体内的容积减小。
也有如对比文件2所述的结构:
对比文件2,专利号为200420110892.2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卡条管壳式冰箱冷凝器,如图1所示,它包括冷凝管5’和设于冷凝管两端的铜接管4’,冷凝管5’上设有安装夹6’,所述冷凝管5’由一根钢管整体构成,该冷凝管5’弯折成若干并排“之”字部2’和连接“之”字部2’的过渡段3’,所述“之”字部2’两端分别由卡条1’相互定位。它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热交换面积较大,热交换效果较好等特点,解决了现有冰箱冷凝器存在的热交换面积较小,热交换效果较差或结构较为复杂等问题。结合附图可以看出,对比文件2中提供的是一种整体冷凝管结构,由一根整体的钢管排布成“之”字型形成一整块的冷凝器,这样,加大热交换面积,提高热交换效率,但是,这样结构的冷凝器在冰箱中怎样设置的,该对比文件中没有公开具体的技术方案,所以,该对比文件与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有所不同。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不断的研究发现:本冰箱由于侧板和后背需要全面贴附VIP真空隔热板,降低导热系数;但是冷凝器管路的长度不足以使冷凝温度达到最佳,这样如何在侧板和后背仅有的空间布置冷凝器管路就成了新的课题,既要保持冷凝器管路的长度,又不能干涉VIP真空隔热板的贴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冰箱的侧板和后背有限的空间内布置冷凝器管路、并且既要保持冷凝器管路的长度,又不能干涉VIP的贴附的冰箱箱体冷凝器安装结构。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根管路一体式冷凝器在冰箱侧板和背板上的安装结构。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放案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尔集团公司;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海尔集团公司;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5077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