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日本血吸虫药物作用靶标、药物筛选方法及药物先导化合物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47376.0 | 申请日: | 2006-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0555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25 |
发明(设计)人: | 杨忠;胡薇;李亦学;沈建华;唐赟;徐斌;肖树华;冯正;曹志伟;陈宇综;孙胜强;邹汉军;曾步兵;邓卫平;张浩冰;康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Q1/25 | 分类号: | C12Q1/25;C12N9/00;C40B30/04;A61K31/427;A61K31/422;A61K31/4178;A61K31/41;C07D403/14;C07D405/14;C07D409/14;A61P33/1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和万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章鸣玉 |
地址: | 200025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日 血吸虫 药物 作用 靶标 筛选 方法 先导 化合物 | ||
1.一种用于筛选治疗和/或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药物的药物作用靶标,所述靶标为日本血吸虫嘌呤代谢途径的关键酶-腺苷琥珀酸合成酶,其蛋白序列特征为:
MNKGIERSVSVVLGAQWGDEGKGKLVDLLSESSTVVCRCQGGNNAGHTVVAGGKEYFFHLLPSGIINPNVLAIIGNGVVVNLEALFQEINEAVNKGLLDVASRLRISDRCHLVFPLHQEIDRMEEELRGLNLLGTTKKGIGPAYSSKVTRNGLRVCDLIGDWDQFTAKYKELVNYVKRRYPALEINVEESLEQLKTYREMLSGMVCDSVLLINKLTESKQTKILVEGAQSCMLDIDFGTYPHVTSSNCSIGGVCTGLGLSPSRVGSVYGVIKAYTTRVGSGPFPTELLDGIGEYIQKKGNEWGVTTKRMRRIGWLDTVVIRYAHIINDFNALALTKIDVLDGLKEVKIARAYVDPETGNELSSFPADPFILSRVVVIYETLPGWKASTQNCRVYDELPPAAKTFIETVEKLLNIPIRWIGTGASRDSIIIRSV
所述的蛋白序列与IMP结合的功能区域序列编号为:
133 LGTTKKGIGPAYSSKVTRNGLRVCDL 158。
2.权利要求1所述药物作用靶标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SjADSS涉及的代谢途径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SjADSS是日本血吸虫的嘌呤补救途径的关键酶;
2)用同源模建的方法构建SjADSS蛋白与底物分子IMP的三维复合结构,用分子模拟方法计算SjADSS蛋白与底物IMP的相互作用,确定SjADSS蛋白与底物IMP分子相互作用的区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构建方法,进一步包括用计算机虚拟筛选方法,针对SjADSS蛋白与IMP相互结合的区域,搜寻化合物数据库,找到阻止SjADSS和底物IMP结合的化合物,确证药物作用靶标的建立。
4.用权利要求1所述药物作用靶标筛选治疗和/或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药物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第一轮筛选:采用并行版的Dock4.0对SPECS化合物库进行筛选,从ADSS/IMP复合物结构出发,确定一个含38个球的模型作为最终Dock筛选模型,保留能量打分最好的分子;
2)第二轮筛选:
a)利用改良Lipinski法对步骤1)所得分子进行分子类药性的评价;
b)采用FlexX分子对接程序,同时选择Sybyl6.8中C-score模块进行一致性打分;
3)第三轮筛选:采用上述同样的方法和模板模建人ADSS的结构,采用FlexX产生构象;将步骤3)筛选出的化合物针对人和日本血吸虫两个不同的靶标用AUTODOCK3.0进行自由能打分,测试筛选出对SjADSS结合自由能打分低而对HsADSS结合自由能打分高的化合物。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获选化合物的体外抗血吸虫活性测试。
6.用权利要求4所述方法筛选出的如下式a、式b化合物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药物上的应用。
式a 式b
7.根据式a、式b进行结构改造所得的通式I化合物:
其中,
X、Y=CH2、NR、O、S;
R1=(C1-C6)烷基、OR、NHR、卤素、CN、H;
R2、R3、R4=烷基、取代芳基、取代杂芳基,其中所述R3、R4可和与其相连的氮原子连接形成五元或六元杂环。
8.通式I化合物在制备治疗和/或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药物上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未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华东理工大学;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47376.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药物
- 下一篇:往复式压缩机的支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