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配重飞轮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40777.3 | 申请日: | 2006-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203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16 |
发明(设计)人: | 林居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居福 |
主分类号: | F16F15/30 | 分类号: | F16F15/3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应;吴兰柱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南县***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配重 飞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配重飞轮,特别涉及一种以铁材配合混泥土结合为一配重飞轮,可大为降低原料成本及加工成本,并可大幅提升经济效益。
背景技术
目前工业机械用的所有圆形飞轮配重系统,大都采用铸铁模块、灌制而成,但现今金属价格持续上涨,制作一大型的配重飞轮,所需的原料成本极高,而飞轮配重系统在运转过程中会高速转动,因此,飞轮的配重,本身整体重量比值及圆周值都需达到零误差,才不会在运转时产生跳动,以致不能周常作业,故每一个灌铸成型的配重飞轮表面,都必须经过加工母机作车平及车圆的加工处理,加工过程极为费时、费事,且加工费用又极为昂贵,而特大型的配重飞轮,常因无大型的加工母鸡进行加工处理,而使加工极为困难;缘此,本发明人有鉴于习知飞轮配重存在有如上述的缺失,乃潜心研究、改良,遂得以首创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原料成本及加工成本,并可大幅提升经济效益的配重飞轮。
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
本发明配重飞轮包括有:上面板与下面板,该上面板与下面板上均设有轴孔,于上面板上等距设有数个透孔,于上面板上另外等距设有数个穿孔,于透孔内设有盖片外筒体与内筒体,内筒体系设于外筒体的内部,而内筒体与外筒体系设于上面板与下面板之间,于内筒体的壁面上等距设有数个穿孔;数支拉力筋,系穿伸于内筒体壁面的穿孔;轴管,系设于内筒体的中间,于轴管的外壁面上设有数个固定片供拉力筋固定;数条补强筋,系设于外筒体与内筒体之间;数支预留管,系等距设于外筒体与内筒体之间,该等预留管的一端系穿设于上面板的穿孔内;混泥土,系注入于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使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形成配重区,而内筒体的内部则为空心区。
本发明配重飞轮还可以采用另一种方式实现:
包括有:上面板与下面板,该上面板与下面板上均设有轴孔,于上面板上等距设有数个透孔,于上面板上另外等距设有数个穿孔,于透孔内设有盖片;外筒体与内筒体,内筒体系设于外筒体的内部,而内筒体与外筒体系设于上面板与下面板之间,于内筒体的壁面上等距设有数个穿孔;数支拉力筋,系穿伸于内筒体壁面的穿孔;轴管,设于内筒体的中间,于轴管的外壁面上设有数个固定片供拉力筋固定;数条补强筋,系设于外筒体与内筒体之间;数支预留管,系等距设于外筒体与内筒体之间,该等预留管的一端系穿设于上面板的穿孔内;铁沙,系注入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使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形成配重区,而内筒体的内部则为空心区。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明显的优势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一种配重飞轮,在内筒体的壁面上等距设有数个穿孔;数支拉力筋,穿伸于内筒体壁面的穿孔;轴管设于内筒体的中间,于轴管的外壁面上设有数个固定片供拉力筋固定;数条补强筋设于外筒体与内筒体之间;数支预留管等距设于外筒体与内筒体之间,该等预留管的一端穿设于上面板的穿孔内;混泥土注入于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使内筒体与外筒体之间形成配重区,而内筒体的内部则为空心区。可供方便运输及组装,并可节省运输的空间及费用;因此,可降低原料成本及加工成本,并可大幅提升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立体分解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的组合剖视图;
图3所示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4所示为本发明的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
首先,请参阅图1~图4所示,本发明主要系以十二分之一的铁材及十二分之十一的混泥土原料的比例制作而成之配重飞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居福,未经林居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407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手机用作音源发射器
- 下一篇:采用速生杨制备粘胶纤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