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屏超薄背光源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39865.1 | 申请日: | 2006-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4951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26 |
发明(设计)人: | 姚志图;周泽松;张则佩 | 申请(专利权)人: | 伟志智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9F9/35;H04N5/74;H04N9/31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中正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徐康 |
地址: | 英属维京群岛托托拉岛路德镇*** | 国省代码: | 维尔京群岛;VG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薄 背光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背景照明光源技术,具体涉及一种为大尺寸LCD显示器等提供背景照明光源的高亮度、超薄、发光均匀的大屏背光源。
背景技术
目前发光区对角线尺寸超过25英寸以上的大型的背光源都是采用底发光的结构,亮度达5000cd/m2以上,光源为冷阴极萤光管或大功率的白色LED灯作为光源,这些光源放置在背光源的底部,呈列状或点阵式排列,为了保证这些光源的强光充分扩散开,形成发光均匀的背景照明光源,就必须保证背光源有足够的厚度,这些背光源的厚度在30mm~60mm之间,这样在整个LCD模组间,背光源的厚度占据了很大的空间,阻碍着大屏LCD模组向超薄方向发展。随着LCD行业迅速发展,大尺寸液晶电视推向市场,并很快形成一个主流。由于目前大尺寸液晶电视使用的都是底发光的背光源作为背景照明光源,这样要减小厚度制作超薄电视就受到很大的制约,但超薄电视的推广将是液晶电视发展的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采用一种全新的工艺,制作成均匀、高亮度大屏超薄背光源,将背光源的厚度控制在15mm以下,亮度在5000cd/m2以上,功耗与同类产品相比小20%以上,为大屏超薄的液晶电视得以实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景光源,用作大屏LCD显示器(如液晶电视等)的背景照光源。结构以LED灯或冷阴极萤光管作为光源,多个均匀性>80%外形尺寸相同的小背光源拼装组成,及位于小背光源上方的膜片(包括扩散膜和增光膜等)和位于小背光源导光板下方反光膜,PCB板及外壳等部件组成。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由于采用先进的分割和拼装技术,可以制造出外形尺寸任意大小的背光源,满足不同尺寸的LCD显示器背景照明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的冷阴极萤光管列状排列底发光背光源(厚度尺寸需大于30mm以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的LED灯点阵式排列底发光背光源(背光源厚度尺寸大于30mm以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运用于32英寸大屏超薄背光源图例(厚度尺寸约等于10mm)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小背光源拼装图;
图6是本发明的小光源与PCB组装图;
图7是本发明的小背光源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小背光源网纹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小背光源导光板导光原理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冷阴极萤光管小背光源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冷阴极萤光管小背光源与PCB组装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冷阴极萤光管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的32英寸大屏超薄背光源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新的发明大屏超薄背光源的典型结构(如图3示),主要特点为将大屏超薄背光源发光区域部份分割成许多外形尺寸相同的小背光源27,小背光源27尺寸在1英寸至7英寸之间,小背光源27为侧部发光,厚度在1mm~4mm之间,以LED22或冷阴极萤光管26作为光源,每个小背光源的LED数量为2~10个或一根冷阴极萤光管,确保小背光源27的亮度在5000cd/m2以上,然后将小背光27源整齐无间隙地组装在大的PCB26上,组成任意尺寸大小的大屏背光源,再在小背光源27之上加上扩散膜、增光膜等膜片7,用以消除小背光源27间的小间隙形成的光不均及增加亮度。由于小背光源27的厚度很薄,最后组装成的大屏背光源的厚度将小于15mm,形成大屏超薄背光源。
本发明的核心技术是应用了先进的分割技术,将大屏背光源发光区域部份分解成许多外形尺寸相同的小的背光源27(如图4示),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上,将小背光源27的亮度做到5000cd/m2~15000cd/m2已是很成熟的技术,这样将许多高亮的小背光源27组装起来,将得到一个任意大小的大屏高亮,超薄背光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伟志智能有限公司,未经伟志智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398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