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凝和膜分离组合式油气回收工艺技术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35849.5 | 申请日: | 2006-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15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基;张公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建基;张公敬 |
主分类号: | B67D5/06 | 分类号: | B67D5/06;C10G5/06;B01D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061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凝 分离 组合式 油气 回收 工艺技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将冷凝式油气回收技术和膜分离式的油气回收技术,各自的优点集于一身的一种新型的油气回收工艺技术,是属于油气回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据中石化抚顺研究院调研的报告,04年统计全国仅汽油装卸过程,油气的损失一年达到50多万吨。不仅浪费了石油资源还污染了环境,为此国家开始制定有关的排放标准(草案)。标准(草案)要求年周转量为5万m3以上的油库,必须按装油气回收设备。
油气回收技术,目前已有多种技术方案,如重油吸收式,活性碳吸附式,冷凝式,膜分离式,因为以上几种单工艺技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本发明克服了单冷凝工艺技术需要将油气深冷至-95℃以下,非甲烷总烃排放才能达到小于35g/m3指标。而本发明油气的冷凝温度10℃或-30℃时就可以将油气的30%或60%被冷凝下来,剩余部分油气,通过模组件渗透下来,经计算机模拟计算回收率可以达到大于95%以上,非甲烷总烃排放小于35g/m3。本发明是将冷凝技术和膜分离技术各自优点集于一身的一种新型的油气回收工艺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冷凝技术和膜分离技术组合式油气回收工艺技术,是对单冷凝技术的改进,它克服了单冷凝工艺需要将油气从30℃深冷至-95℃以下。非甲烷总烃排放才能达到小于35g/m3指标,而深冷至-95℃对设备材质要求较高,存在工艺技术复杂造价高等问题。本发明是冷凝和膜分离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油气回收工艺技术,冷凝温度只要达到(10℃或-30℃具体温度视油气组份而定)加上膜分离技术,就可以达到非甲烷总烃排放标准(小于35g/m3)要求。这样一般的碳钢材质就可以满足要求。经计算机模拟计算,油气的冷凝温度从30℃冷至10℃或-30℃时就可以将油气的30%或60%被冷凝下来,剩余部分油气,通过模组件渗透下来,回收率可以达到大于95%以上,非甲烷总烃排放小于35g/m3。本发明是将冷凝技术和膜分离技术各自优点集于一身的一种新型油气回收工艺技术。本发明油气回收工艺流程是:油气1先进入予冷箱2将油气从30℃冷至10℃把油气中的水分和重组份30%冷凝下来,进入油水分离器10,剩余油气进入中冷箱3把油气冷凝至-30℃时,此时已把油气60%冷凝下来送至油水分离器10。剩余部分油气经液环压缩机4压缩至0.3mpa,油气进入膜组件6,经膜组件6渗透,利用膜对碳氢化合物的渗透特性,把这部分油气渗透下来。经真空泵及交换器8、9把渗透过来的油气变成液体送至油水分离器10,油经油泵13输送至油库。未被模组件6渗透的氧气和氮气干净气体7排至大气中。油水分离器10中的水11外排,本发明是由制冷机组16,予冷箱2,中冷箱3,液环式压缩机4,交换器5,膜组件6,真空泵15,交换器8,9,油水分离器10,油泵13组成,按照本发明工艺技术可以制造成模块式的冷凝和膜分离组合式的油气回收装置。并按照工艺流程图附图1工艺流程图的顺序,将制冷机组16,予冷箱2,中冷箱3,液环式压缩机4,交换器5,膜组件6,真空泵15,交换器8,9,油水分离器10,油泵13的设备之间用管线连接起来,并按装成一个模块式的外形结构,如附图2所示的立体结构图。
附图
附图1:冷凝和膜分离组合式油气回收工艺技术,工艺流程图图1
附图2:冷凝和膜分离组合式油气回收装置立体结构图图2
附图3:某石化厂油库汽油装车油罐时排放油气组份图3
附图4:螺旋卷式膜分离器结构图图4
附图5:某油库300m3/h冷凝和膜分离组合式油气回收装置。计算机计算油气组分中不同空气含量对应的主要工艺参数图5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冷凝和膜分离组合式油气回收工艺技术,按照本发明工艺技术,可制造安装成模块式的冷凝和膜分离组合式油气回收装置。
具体实施方法是:
1、油库用户首先提出油气的组分,油气的处理量(M3/h)经计算机模拟计算出工艺参数。
2、根据工艺参数设计出设备的尺寸、规格,然后在工厂制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建基;张公敬,未经王建基;张公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358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