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轴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35754.3 | 申请日: | 2006-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79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B·布赫海姆;A·迪尔耶;H·豪克;J·斯蒂森贝格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SKF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35/04 | 分类号: | F16C35/04;F16C35/06;F16C35/067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谢志刚 |
地址: | 瑞典*** | 国省代码: | 瑞典;S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承装置,该装置由轴承座和至少一个轴承构成,该轴承由轴承座来固定,其中轴承座具有至少一个圆形空隙,该空隙在轴承的安装状态下环绕着所述至少一个轴承的至少一个环的圆周延伸。
背景技术
这种轴承装置例如从DE10001575A1中已知,其中公开了一种支承两个滚动轴承的轴承座。轴承座形成为深拉的结构件,并具有两个碗形凹陷以安装滚动轴承。因此两个轴承固定设置在轴承座上,在把轴承安装到所设置的凹陷中之后,通过填缝使轴承座的一些材料如此地变形,以致存在形状锁合,该形状锁合防止两个轴承从所设置的容纳部脱落或者滑出来。
公知的轴承装置的制造方法表明制造技术的费用相当大,因为轴承容纳部一定得通过深拉工艺来实现,通过该深拉工艺来形成碗形凹陷。
此外可以得出的是,较大的轴承装置工作负荷通常需要较大的系统预紧力,这仅通过轴承座的热处理可以实现。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就省略了成本低的填缝作为把轴承固定在轴承座上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一定得变换成一个这样的解决方案,即在该解决方案中,轴承座卡合到轴承环的底座槽上。
在DE20019278U1中公开了一种这样的轴承装置,在该装置中,轴承座基本上平面地形成,并嵌合到滚动轴承的外环的环形槽中。因此,轴承座在轴承的容纳孔中具有许多径向向内伸出的凸出部,这些凸出部嵌合在轴承环的环形槽中,其中该环形槽的截面具有一个成角度轴向向内下降的形状,因此在凸出部卡合时,轴承座通过轴向侧凹嵌合在轴承环-环形槽中。
因此,可以以制造技术更加简单的方式实现,两个轴承与轴承底座相连,其中沿着轴向之一可以传送大的支承力。
这种技术方案的缺点在于,不能传送较大的力到另一个轴承轴向上。当沿着从轴承环的环形槽中拆下轴承座的拆卸方向的轴向力太大时具有这样的危险,即轴承座和轴承之间的连接又被松开了,也就是说轴承座又与轴承脱离。它由于这种情况而产生:环形槽和凸出部之间的重叠可以仅仅是最小的,从而可以实现安装(卡合)。
在这个技术方案中由于下面的情况产生了制造技术上的问题:如所提及的那样,轴承座一定得被淬硬以得到足够大的强度,这当然会导致轴承座由于硬 化变形而具有相对较大的形状公差。因此,在所述的技术方案中,必须对配合作用的零件即轴承座和滚动轴承的制造提出较高的要求,这是不利的。即,在一般情况下,轴承环的容纳槽必须进行磨削,因此相对较大的、变形决定的轴承座误差可以得到补偿。这种硬化导致明显地增大了轴承座的尺寸误差和形状误差,这些误差必须通过切削加工的修整或者通过高精度的轴承环中的环形槽来补尝。
在已知的轴承座中公知的是,装配轴承座和轴承具有相对较高的费用。在安装期间通过相对费用大的操作装置,使预先安装好的零件保持在它的正确位置上直到安装结束时为止,这在有时候是需要的。这部分地使得制造过程的费用明显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改进开头所述类型的轴承装置,以使制造方法的费用降低、尤其使安装简单。在此,该轴承装置应有能力沿着两个轴承轴线方向传送较大的力。
按本发明的轴承装置,包括一轴承座和至少一个轴承,该轴承由轴承座固定,其中,轴承座具有至少一个圆形空隙,该空隙在轴承的安装状态下环绕着所述至少一个轴承的至少一个轴承环的圆周延伸,其特征在于,轴承座形成为至少两部分的,其中轴承座的一部分如此地形成,以致用来安装所述至少一个轴承的一个轴承环的空隙延伸超过圆周的180度,轴承座的所述至少两部分通过焊接或钎焊持久地相互连接,并且轴承座的所述至少两部分在连接的状态下具有一个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干扰的平面结构。
通过本发明来实现这个目的的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轴承座形成为至少两部分的,其中轴承座的一部分如此地形成,以致用来安装至少一个轴承的轴承环的空隙延伸超过180度的圆周,并且轴承座的该至少两个部分永久地相互连接。在此,该空隙在轴承座的该一部分中优选地在181度与215度之间的角度范围上延伸。特别优选的是,该空隙在185度与195度之间的角度范围上延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SKF股份公司,未经SKF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3575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