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热炉用耐火物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27992.X | 申请日: | 2006-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3498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3-05 |
发明(设计)人: | 金洪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KC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1D1/00 | 分类号: | C21D1/00;F27D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幸商标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激扬 |
地址: | 韩国庆畿道华***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炉 耐火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为保护制铁工程中的热轧加热炉的滑管和支托架的加热炉用耐火物单元。具体涉及关于缩短板块热处理的加热炉修理工期并延长修理周期,使工本费用降低,从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的加热炉用耐火物单元。
背景技术
一般在制铁工程中,热轧加热炉作为把延铸工程中铸造的板块加热到压延所需温度的设备,像图1所示那样板块1依喷冷却水的多个滑管2的前、后、垂直方向往返运动而移动的同时,板块1在滑管2上停顿一下,这时为防止滑管2和支撑它的支托架3在高热和从板块1流下的热消耗,在管道4表面浇铸了不定型耐火物。
通常像上述加热炉的滑管耐火施工作业是图2所示那样,通入冷却水11的管道4的外周边先施工锚钉13和陶瓷14,其周围设置空心圆筒型装置15,并用压送器注入烧铸性耐火物16来做成耐火物单元。
但是这种现有的施工方法由于是在狭小封闭空间进行加热炉修理作业,给作业者加重作业负担,降低作业效率。另外,一般以一两年为周期进行加热炉修理作业,滑管和支托架用耐火物16应当施工成能够长期坚持住加热炉内约1400℃的高温。
但是上述现有方式是很难确保修理期限限制带来的施工耐火物16的充分保养和干燥时间,因此在升温过程中由于内部蒸气压使烧铸性耐火物16暴裂或发生裂纹,而诱发使用中的局部耐火物的脱落现象。
为了确保绝热性,烧铸性耐火物16和管道4之间插入的陶瓷14因其结构强度的脆弱性和伸缩性,不能具有固定形状,由于几乎没有强度,施工时易发生尺寸偏差,因而长期使用时因高温发生烧结或压榨现象而发生烧铸性耐火物16的结构性问题。特别是,在加热炉的1400℃温度下长期使用时,因烧铸性耐火物和陶瓷之间线膨胀系数之差,从接触面侵入的气体使滑管4的外面和锚钉13发生氧化现象,由外部应力发生损伤,因而丧失支撑力而发生耐火物的脱落现象。
上述现有滑管用耐火物单元具有较高的作业负荷,因耐火物的脱落使滑管器件4内冷却水温度上升,引起作业不安全,并由于加热缩短耐火物单元的修理周期,因而提高生产成本。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在韩国第2001-0048087号专利公开中有图3a和图3b所示的在制铁过程热轧加热炉中保护滑管的耐火物单元。它是由两部分组成,这两个耐火物半圆器件20是事先制成的,上述耐火物半圆器件20是由耐热可铸物21和绝热可铸物22来铸成,与滑管4相接触的绝热可铸物22的内侧设有具备锚钉31的铁皮带30,这些耐火物半圆器件20是通过贯通它们的孔40和铁皮带30与滑管4熔接结合的。
但是,图3a和图3b所示的耐火物单元有如下问题,为了需要把固定用锚钉31在半圆器件20内事先成形,因此需要额外的锚钉设置作业。不仅需要这种为锚钉和铁皮带的模具构造和解体作业,还需要保养与烧结时间,这样随铸造作业的采用而增大的比重使全体重量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方式的问题而进行的。本发明的根本特点在于:对于内含陶瓷的二重结构耐火物单元,避免了熔接于冷却棒的铁皮带和铁皮带固定用锚钉设置作业,换成把锚钉从耐火物单元外部插入来熔接冷却棒,使耐火物单元制作工程大大简化,这样来制造加热炉耐火物单元。
本发明的另一特点是改善陶瓷纤维和可铸耐火物的弱点,提供了单一结构的耐火物单元。
上述单一结构耐火物单元,作为其加工陶瓷纤维,使用有机和无机粘合剂的不定形粉末状态的陶瓷可铸形态和形成陶瓷纤维结合结构形态,避免了急热、急冷的热冲击下的剥落和断裂,比起已有耐火物增加加热炉内的寿命,期望具有绝热性、耐火性的复合状态的性质。
为达成上述目标的本发明的初始试验中使用的具有二重结构的耐火物单元,是把莫来石质氧化铝和硅石在l000℃以上温度中烧成的半圆形耐火物单元本体相互接触而成的二重结构耐火物单元,围绕冷却棒并具有保温功能的陶瓷纤维在耐火物单元本体内部附着。在该耐火物单元本体上有贯通陶瓷纤维而形成的单台阶熔接孔隙,具有阻挡停留单台阶的头部和柱子部的空心插入性锚钉插入到熔接孔隙里,熔接柱子末端和冷却棒,这是本发明的结构性技术特征。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插入性锚钉具有矩形、正四边形或圆形的头部,靠灰泥相互密封接合的耐火物本体里为保持绝热包含形或形的接合部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KC化学株式会社,未经KC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2799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