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绒毛条及其制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22626.5 | 申请日: | 2006-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5341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02 |
发明(设计)人: | 施胜雄;施富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施胜雄;施富文 |
主分类号: | D01B9/00 | 分类号: | D01B9/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宁 |
地址: | 台湾省桃园县桃***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 绒毛 及其 制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毛皮合成技术,与一种复合绒毛条的结构及其制法有关。
背景技术
禽类羽毛1如图1所示,包括羽轴10和羽系20,羽轴10又分轴管11和轴根12,羽系20又分内层21和外层22,外层22为毛尖(细尖型),如同针状组织成份,内层21为稠密绒毛组织成份,禽类羽毛的羽系20柔软、易弯曲、易飘逸。而动物毛皮如图7所示,其毛绒则分为上、下层结构组织成份,上层部位为毛尖(细尖型),有如同针的形状(称为针毛),下层部位为稠密绒毛组织成份,动物毛皮的毛较软且挺直。这两种材料的组织结构极为相似,各具优异点。
目前为止,国内外市场上都是羽毛行业采用羽毛作为业界材料来制成羽毛产品,毛皮行业采用毛皮作为业界材料来制成毛皮产品,业界材料选择单一,产品的品质也各具优异性,市场上尚未有两种行业材料相组合的复合材料产品。
本发明人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禽类羽毛的羽系结构组织及外观与动物毛皮的毛绒结构组织及外观相近,并利用此原理,尝试将两种业界材料相结合,组织结合成一种复合的新材料,本案油然而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绒毛条及其制法,以使材料同时具有禽类羽毛和动物毛皮的优点,构成柔软、飘逸且不泛挺直的复合材料,令材料弹性膨松度更好、手感更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复合绒毛条,由禽类羽毛和动物毛皮条复合而成,禽类羽毛中羽轴的轴管具有剖槽而使截面类似呈半圆形,将禽类羽毛中羽轴的轴管和动物毛皮条的皮条固定,即构成复合绒毛条。
上述禽类羽毛中羽轴的轴管和动物毛皮条的皮条是利用线缝制固定或利用胶带(胶水)粘合固定。
上述禽类羽毛和动物毛皮条在轴管和皮条的固定处增加一条芯线。
复合绒毛条制法,其步骤是:
第一步,先精选出禽类羽毛,再将羽毛羽轴的轴管经削骨削去一部份直径形成剖槽,而使轴管截面类似呈半圆形;
第二步,动物毛皮经过削皮、揉制后,再切割成条状物,并缝接成一条与羽毛材料长度搭配的动物毛皮条;
第三步,用固定夹具固定削骨后的禽类羽毛和切割后的动物毛皮条,再用线或胶带将禽类羽毛的轴管和动物毛皮条的皮条缝制或粘合固定,然后,旋转复捻,在0.5-0.7Mpa的蒸汽压力、120℃的高温下,经5分-10分钟固定成型,再经干燥过程烘干,制成复合绒毛条。
上述第三步,在用线缝制禽类羽毛和动物毛皮条的同时,在固定处增加一条芯线当媒介线,使其两物结成一条平面状态连接物。
上述第一步,禽类羽毛的轴管削骨后,再染色,使颜色与毛皮的天然颜色相似。
采用上述结构和方法后,本发明由于将禽类羽毛和动物毛皮条复合制成绒毛条,利用动物毛皮的毛与皮相结合及保暖性极佳的特点,加上羽毛之毛绒后,因羽毛本身有轻柔膨松性、手的触感好及保暖性亦佳的特性,使两种材料搭配优缺点互补,各发挥其所长物尽其优,所以,两种不同性质的材料组织结合成这种复合的新材料,组织结构更为紧密,体积增大,复合材料柔软、轻巧、飘逸、挺直,且弹性膨松度更好及手感更佳,可望突破现有业界产品材料单一的局面,成为两种行业的首创复合材料。
附图说明
图1是禽类羽毛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经削骨后(轴管为半圆形)禽类羽毛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禽类羽毛削骨制成图;
图4是动物毛皮的前视图;
图5是动物毛皮的后视图;
图6是动物毛皮切割成条状制成;
图7是动物毛皮切割成条状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削骨后禽类羽毛和切割后动物毛皮固定示意图;
图9是禽类羽毛和动物毛皮加芯线缝合示意图一;
图10是禽类羽毛和动物毛皮加芯线缝合示意图二;
图11是禽类羽毛和动物毛皮缝合后旋转复捻过程示意图;
图12是禽类羽毛和动物毛皮缝合后旋转成圆形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加工制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揭示的复合绒毛条,是由图2所示禽类羽毛1和图7所示动物毛皮条2复合而成,禽类羽毛1中羽轴10的轴管12具有剖槽而使截面类似呈半圆形,配合图9、10所示,利用线3将禽类羽毛1中羽轴10的轴管12和动物毛皮条2的皮条缝制固定或用胶带(胶水)粘合固定,即构成复合绒毛条。
加工制作流程如图13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施胜雄;施富文,未经施胜雄;施富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226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测量钢结构的状态的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生物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