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毛型腈纶纺丝油剂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19305.X | 申请日: | 2006-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9596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6-11 |
发明(设计)人: | 洪志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多纶化工有限公司;洪志铨 |
主分类号: | D06M13/292 | 分类号: | D06M13/29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方易知识产权事务所 | 代理人: | 沈原 |
地址: | 20054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腈纶 纺丝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抗静电剂和摩擦系数调节剂的腈纶纺丝油剂,特别涉及抗静电剂为磷酸三脂和烷基磷酸酯碱金属盐混合物的腈纶纺丝油剂。
背景技术
与大多数合成纤维一样,腈纶是一种疏水性的纤维,在纺丝过程以及纺纱、毛纺和织造等后加工过程中,纤维相互间的摩擦以及与机械设备的摩擦将产生静电,加之纤维间缺乏天然纤维具有的适度的粘合性(集束性),从而易导致绕辊、松散、飞花等,使纤维的加工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在腈纶的纺丝工艺中,纤维的上油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将使腈纶纤维在以后的纺纱、毛纺和织造等后加工生产过程中的摩擦特性、平滑性、集束性调整在合适的范围。腈纶纺丝油剂一般分为棉型和毛型两类油剂,两种油剂能赋予纤维不同的摩擦特性、平滑性和集束性,以对应它们不同的后加工工艺,以及对应由于纤度和长度的不同而带来不同的纤维特性。在现有技术中,毛型腈纶纺丝油剂的性能主要对应短纤维的后加工要求,尽管同为毛型纤维,其后加工仍存在不同的工艺,但纺丝油剂却通常不再进行细分。实际上毛型腈纶在毛条加工时,采用丝束拉断法直接成条的工艺存在不小的比例。丝束拉断法直接成条工艺是将腈纶长丝束在多区拉断机上逐级进行较高倍率的牵伸,使丝束在牵伸的同时断裂为短纤维,然后直接加捻成条。它可省略切断、开松、梳毛等工序。由于纤维受到较高倍率的牵伸,纤维内部存在较高的回弹应力,故该工艺还是制造高收缩毛条的主要手段。正由于这种工艺的特点,它对纤维的抗静电性、摩擦特性、平滑性和集束性的要求明显不同于短纤维梳毛成条的工艺,甚至会有更高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毛型腈纶纺丝油剂,它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赋予纤维的摩擦特性、平滑性和集束性等性能特别适应丝束拉断法直接成条的后加工工艺。
以下是本发明详细的技术方案:
一种毛型腈纶纺丝油剂,该油剂的有效成分中含有组分A、组分B、组分C和组分D,其中:
组分A为具有下列结构式的磷酸三脂:
式中R为C12~C18的直链烷基,R’为C1~C4的烷基或烷基醇,n、m=1或2,n+m=3;
组分B为具有下列结构式的烷基磷酸酯盐:
式中R为C12~C18的直链烷基,M为碱金属,n、m=1或2,n+m=3;
组分C为具有下列结构式的脂肪醇聚氧乙烯醚:
RO(CH2CH2)nH
式中n为50~100的整数,R为C12~C18的直链烷基;
组分D为具有下列结构式的环氧丙烷与环氧乙烷的共聚物:
HO(CH2CH2O)n(CH2CHCH3O)mH
上述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为2000~10000,环氧丙烷与环氧乙烷的重量比为1∶(1.5~9)。
上述各组分的配比以重量份计,当组分A为100时,组分B为25~50,组分C为60~120,组分D为60~120。
上述组分A中的R最好为C16~C18的直链烷基;组分B中的R最好为C16~C18的直链烷基,M最好为钾或钠;组分C中的R最好为C16~C18的直链烷基;组分D共聚物的重均分子量最好为5000~8000,环氧丙烷与环氧乙烷的重量比最好为1∶(1.5~4)。
上述各组分的配比以重量份计,当组分A为100时,组分B最好为30~40,组分C最好为80~110,组分D最好为80~110。
通常该油剂为所述的有效组分与纯水调配而成的乳化液,油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一般为15~95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多纶化工有限公司;洪志铨,未经上海多纶化工有限公司;洪志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193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