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透皮吸收增强剂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17999.3 | 申请日: | 2006-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67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发明(设计)人: | 王自强;朱炳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展程医药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47/44 | 分类号: | A61K47/44;A61K36/9068;A61K36/9066;A61K36/286;A61P29/00;A61M3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巍 |
地址: | 200051上海市长宁***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收 增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用辅料,尤其涉及一种透皮吸收增强剂。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皮给药系统日益完善,它的治疗作用也越来越被医学界和患者认可。药物透过皮肤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并在各组织或病变部位起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经皮吸收制剂既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身治疗作用,为一些慢性疾病和局部镇痛的治疗及预防提供了一种简单、方便和行之有效的给药方式。另外,经皮给药制剂与常用普通剂型,如口服片剂、胶囊剂或注射剂等比较具有以下优点:
①可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及肠胃灭活。
②可维持恒定的最佳血药浓度或生理效应,减少肠胃给药的副作用。
③延长有效作用时间,减少用药次数。
④患者可视病情自主用药,用、停自如。
从目前来看,经皮给药系统的剂型大致为贴剂、软膏剂、硬膏剂、涂剂和气雾剂。
经皮给药系统制剂在局部治疗或全身治疗方面确实有一定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易产生皮肤过敏、污染衣物等;最主要的是药物透过皮肤这道天然生理屏障的速度,始终达不到理想目标。不少研究者也曾尝试用加大给药面积,增加给药时间等方法来提高给药浓度,但效果并不明显。相反,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一些皮肤过敏反应强烈的患者更是望而却步。因而,药物经皮吸收的提速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通常,皮肤的结构主要分为四个层次:角质层、生长表皮、真皮、皮下脂肪组织。皮肤作为人体的最外层组织,在具有保护肌体免受外界各种有害物质侵入功能的同时,也成了影响药物吸收的天然屏障。其中尤以皮肤最外层含有类脂质的角质层最甚。
在药物经皮吸收的两种途径中,透过角质层和表皮进入真皮,扩散进入毛细血管转移至体循环是主要途径。也即,要解决药物经皮吸收的速度问题,首先应解决越过角质层的问题。
然而,随着皮肤温度的升高,药物的透过速度也升高,一般温度每升高10℃,药物透过速度增加1.4~3.0倍。因此,提高皮肤温度是加快药物经皮吸收的捷径。
另外,许多物质能在乙醇中溶解,而且它还能溶胀和提取角质层中的类脂,提高极性和非极性药物的经皮透过。一些挥发油,如按叶油、薄荷油、桂叶油、松节油等,这些物质具有较强的透过促进能力,且能刺激皮下毛细血管的血液循环。
将乙醇与按叶油、薄荷油、月桂油、松节油等配伍能起到升高皮肤温度的作用。因而进一步研究它们的协同作用,也是关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经皮给药制剂的缺陷,研究设计增强透皮吸收的药用辅料。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透皮吸收增强剂,该制剂是由下列重量体积(ml)%的成份组成。
配方构成:松节油(3%-35%)、尿素乙醇溶液51%-94%、氮酮(1%-6%)、丙二醇(2%-8%)。
上述尿素乙醇溶液为尿素溶于95%乙醇中达到饱和,通常为4克尿素溶于100ml 95%乙醇。
本发明的配方设计基于下列试验:
实验方法与实验数据
1、透皮吸收增强剂
(1)正交试验设计
①试验指标
配制透皮吸收增强剂,在外加热的条件下达到热量强、发热速度快的配方比例。
所述外加热是指将透皮吸收强外剂涂于人手掌,依靠体温进行加热。然后将涂药手掌按于关节皮肤部位。
②因素
A影响皮肤发热的条件:乙醇、松节油。
B加快皮肤发热速度的条件:尿素(软化皮肤角质层)、氮酮(吸收皮肤角质层脂肪,加强药物透过性)、丙二醇(与氮酮配伍使用,促进经皮吸收)。
③水平
A发热条件的水平
编号: 松节油 乙醇(95%)
1 3% 97%
2 5% 95%
3 10% 90%
4 15% 85%
5 20% 80%
6 25% 75%
7 30% 70%
8 35% 65%
发热范围3%≤松节油≤35%;最佳发热范围5%≤松节油≤20%。
B影响发热速度条件的水平
尿素2%(饱和)
氮酮1%-6%
丙二醇2%-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展程医药科技咨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展程医药科技咨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179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