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通信系统空中接口信令和数据发送的调度方法和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0610117993.6 | 申请日: | 2006-1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982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14 |
| 发明(设计)人: | 许佰魁;吕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Q7/38 | 分类号: | H04Q7/38;H04B7/26;H04Q7/22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亮 |
| 地址: | 201203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通信 系统 空中 接口 数据 发送 调度 方法 | ||
1.一种移动通信系统空中接口信令和数据发送的调度方法,保证用户终端能够接收信令或数据,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用户终端不连续接收的配置情况和用户终端的能力判断用户终端因处于不连续接收状态而不能接收前向接入信道的情况;
通过延时避开上述不能接收前向接入信道的情况来发送信令和/或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空中接口信令和数据发送的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中用户终端的不连续接收包括用户终端进行异频测量和/或异系统测量。
3.一种移动通信系统空中接口信令和数据发送的调度方法,保证用户终端能够接收信令或数据,所述方法包括:
(1)初始化,配置公共信道以等待信令和/或数据的发送;
(2)判断是否有下行信令和/或数据需要发送,如果有则进入步骤(3),否则继续等待信令和/或数据的到达,在所有的信令和/或数据发送完成后结束流程;
(3)判断该用户终端是否已经被配置了不连续接收,且根据该用户终端的能力判断该用户终端在处于不连续接收状态时是否无法接收前向接入信道,如果是则进入步骤(5),否则进入步骤(4);
(4)直接发送信令和/或数据,发送完成后进入步骤(2);
(5)判断当前时间间隔内用户终端是否能够接收前向接入信道,如果是则进入步骤(6),否则进入步骤(7);
(6)开始在前向接入信道上发送信令和/或数据,发送完成后进入步骤(2);
(7)延迟一个传输时间间隔后进入步骤(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空中接口信令和数据发送的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中,用户终端处于不连续接收状态包括用户终端进行异频测量和/或异系统测量。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空中接口信令和数据发送的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时间间隔是离当前时刻最近的将来的一个传输时间间隔内。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空中接口信令和数据发送的调度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中,所述传输时间间隔是定时器的定时时长。
7.一种移动通信系统空中接口信令和数据发送的调度系统,保证用户终端能够接收信令或数据,所述系统包括:
初始化单元,配置公共信道以等待信令和/或数据的发送;
第一判断单元,判断是否有信令和/或数据需要发送;
第二判断单元,判断用户终端是否已经被配置了不连续接收,且根据该用户终端的能力判断该用户终端在处于不连续接收状态时是否无法接收前向接入信道;
直接发送单元,在所述第二判断单元判断出用户终端没有配置不连续接收或者用户终端在处于不连续接收状态时可以接收前向接入信道的情况下,直接发送信令和/或数据;
第三判断单元,在所述第二判断单元判断出用户终端配置了不连续接收并且在用户终端在处于不连续接收状态时无法接收前向接入信道的情况下,判断当前时间间隔内用户终端是否处于不连续接收状态;
前向接入信道发送单元,在所述第三判断单元判断出当前时间间隔内用户终端不处在不连续接收状态的情况下,在前向接入信道上发送信令和/或数据;
延迟单元,在所述第三判断单元判断出当前传输时间间隔内用户终端正处于不连续接收状态的情况下,延迟一个传输时间间隔后继续进入第三判断单元进行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空中接口信令和数据发送的调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当前时间间隔是离当前时刻最近的将来的一个传输时间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空中接口信令和数据发送的调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延迟单元设置一定时器,定时一个时长为一个传输时间间隔。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移动通信系统空中接口信令和数据发送的调度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终端处于不连续接收状态包括用户终端进行异频测量和/或异系统测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未经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1799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