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雷电间接发电获取电能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0610117811.5 | 申请日: | 2006-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7365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5-07 |
| 发明(设计)人: | 史正华;俞舒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 |
| 主分类号: | F03G7/00 | 分类号: | F03G7/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邹常友 |
| 地址: | 200011***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雷电 间接 发电 获取 电能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设及一种利用雷电间接发电获取电能的方法,属于发电方法类。
背景技术
由于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中,无论是日常的生活还是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度需要电能,因此随着用于获取电能的矿物资源的日益消耗,所有地球上的居民都感受到能源紧缺带来的压力,所以越来越多的能源生产者和研究者都把目光投向了水能、潮汐能、风能、光能和核能;更有一些目光远大的能源工作者则将未来的能源寄托于在地外宇宙空间或地外星球建立能源提供基地。但是,本发明人则想到在地球上除了煤、油、风和水等可以用于发电以外,实际上还有一种自然能源未被我们人类所利用。这种未被我们人类识别和利用的能源就是自然界中雷电。雷电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气象现象,虽然它生成和发生的时间较短,但在它显现的瞬间所拥有的能量却十分巨大。千百年以来,不少地球人都在想方设法利用雷电这一自然能源,但都应它那不可琢磨的独特脾性而无法获得有益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出一种利用雷电间接发电获取电能的方法,希望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将雷电产生的瞬间高压电流转变为能为现代社会利用的电能,既造福于社会、也造福于地球上的每一居民。
这种利用雷电间接发电获取电能的方法:它是将接受雷电的避雷器设置在一个相对密闭的大容量蓄水池上,让其上端暴露于自然空间成为接收极,而让其下端插入池内的水体中成为放电极;并且在蓄水池上设置两个能沟通其内外的集气口,在集气口上安装内置风力发电机的输气管;由此构成一个由电能向风能、又由风能转化成可控电能的转化系统。
利用池内的水体在被电激化的过程中实现电解,电解后的水会产生大量的氢气和氧气,由于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不一样,因此通过设于蓄水池高、低不同部位的两个集气口可以分别引出氢气和氧气,将这两种气体分别送入燃气锅炉的炉膛燃烧,使蒸汽锅炉产生水蒸气,并利用水蒸气实现蒸汽轮机发电。
将经风力发电后、经输气管分别送出的氢气流和氧气流用管线送入送入燃气锅炉的炉膛燃烧,使蒸汽锅炉产生水蒸气,并利用水蒸气实现蒸汽轮机发电。
根据以上技术方案提出的这种利用雷电间接发电获取电能的方法,不仅将自然界产生闲置能量得到应用,而且也为现代人类找到了一种新型能源来源,并且这种型能源是一种没有危害、没有污染的清洁能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并给出本发明的实施例。
本发明人提出的这种利用雷电间接发电获取电能的方法,其主导思想是:通过避雷针或类似的避雷器将自然界中的雷电,引入储在有限的空间的水体中,既是水体由于电解而气化,通过气化产生的气流推动风力发电机发电;同时又应用电解水可以同时产生氢气和氧气的特点,让氢气和氧气在燃气锅炉内燃烧产生蒸汽,而后由热蒸汽去驱动蒸汽轮机发电。
在具体的实施中,上述构思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形式实施:
其一:将接受雷电的避雷器设置在一个相对密闭的大容量蓄水池上,让其上端暴露于自然空间成为接收极,而让其下端插入池内的水体中成为放电极;并且在蓄水池上设置两个能沟通其内外的集气口,在集气口上安装内置风力发电机的输气管;由此构成一个由电能向风能、又由风能转化成可控电能的转化系统。
其二:利用池内的水体在被电激化的过程中实现电解,电解后的水会产生大量的氢气和氧气,由于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不一样,因此通过设于蓄水池高、低不同部位的两个集气口可以分别引出氢气和氧气,将这两种气体分别送入燃气锅炉的炉膛燃烧,使蒸汽锅炉产生水蒸气,并利用水蒸气实现蒸汽轮机发电。
其三:利用池内的水体在被电激化的过程中实现电解,电解后的水会产生大量的氢气和氧气,由于氢气和氧气的质量不一样,因此通过设于蓄水池高、低不同部位的两个集气口可以分别引出氢气和氧气,将这两种气体分别送入燃气锅炉的炉膛燃烧,使蒸汽锅炉产生水蒸气,并利用水蒸气实现蒸汽轮机发电。
其中第三种方式实际上是前两种方式的组合。另外在实际应用中,设于蓄水池上的避雷针或避雷器应当在一个以上,并且其采用的解质应该不相同,两相邻避雷针之间应间隔一定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未经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中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178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