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平板显示器无排气管真空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17074.9 | 申请日: | 2006-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267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16 |
发明(设计)人: | 林新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鹏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J9/385 | 分类号: | H01J9/385;H01J9/38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翁若莹 |
地址: | 200433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平板 显示器 排气管 真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平板显示器无排气管真空方法,可用于平板显示器的玻璃外壳和基板玻璃用熔融玻璃粉密封,形成玻璃制气密容器,属于显示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此平板显示器排气真空方法为:
第一种方法,如图1所示,完成电极等组装的基板玻璃和外壳玻璃用玻璃粉密封,在显示器1的排气孔上安装排气管2,排气管2通过真空泵来排气,然后再封结并截断排气管;
第二种方法,如图2所示,在显示器1外设置排气外围器5,利用涂敷玻璃粉的盖片4与上述组装后的显示器1固定在外围器中的托盘6上,再对外围器5进行真空排气,通过显示器1和盖片4当中仅有的细小缝隙对显示器1进行真空,抽成真空之后加热托盘6,让盖片4上的玻璃粉熔化,使盖片4封结排气孔3,从而形成密闭容器。这两种制造方法存在的缺点是:
(1)有排气管的显示器很不安全,真空特性也差;
(2)因为显示器基板与盖片相接触,造成排气阻抗太大,很难达到高真空;
(3)因为外围器的内部容积太大,装置内排气太耗费时间,注入特定气体的时候,多余浪费的气体量太多;
(4)随着外围器的真空度提高,对显示器的均匀加热难度也增加;
(5)真空速度太慢,生产效率提不高;
(6)真空排气的成本太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达到高真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一种平板显示器无排气管真空方法。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平板显示器无排气管真空方法,其特征在于,用密封圈达到排气或注气时的气密效果,对显示器边进行加热边排气,达到高真空,然后在高真空排气状态下进行盖片的密封,其方法为:
步骤1.将排气装置垂直安装在显示器的排气孔的下端,用密封圈使显示器和排气装置之间进行气密,通过真空泵的抽气力量,使排气装置能够吸附显示器;
步骤2.在显示器外安装加热器,用加热器加热显示器,加热温度为350℃-450℃,同时启动真空泵,边加热边排气,充分排除被吸附在显示器内的气体,再让显示器内的灯丝通电,以便排除灯丝分解时发生的废气,达到显示器(1)内规定的真空度;
步骤3.用加热棒加热盖片上的玻璃粉使其熔融,同时上推加热棒,将盖片封住显示器的排气孔,达到显示器真空气密的状态。
本发明不用排气管,只是通过排气孔排气,使容器内形成真空,通过用密封圈使显示器和排气装置之间进行气密,通过真空泵的抽气力量,使排气装置能够吸附显示器。因此,就没有必要用特殊的固定装置。其次,用加热器来加热显示器,对显示器边进行加热边排气,以便充分排除被吸附在管内的气体,真正达到高真空;再让灯丝通电,以便排除灯丝分解时发生的废气。这个时候加热棒处于下降状态,显示器和盖片是完全分离的,盖片对排气不构成阻力,短时间内就能够达到高真空的状态。这时加热棒加热盖片上的玻璃粉使其熔融,然后上升,封住显示器的排气孔,达到真空气密的状态。
本发明的优点是:
1.达到了制造显示器内部的真空氛围、特殊气体氛围时的排气时间大大缩短,注入特殊气体的量大大减少的效果;
2.加热比较容易,而且均匀,冷却时间也可以缩短;
3.使用可动式加热棒来加热盖片,减少了排气的阻力,达到了以高效率来生产高性能显示器的效果;
4.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原方法1平板显示器排气真空方法结构示意图;
图2为原方法2平板显示器排气真空方法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平板显示器无排气管真空方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本发明所用的排气装置10由排气头14、加热棒7和带有玻璃粉盖片4组成,排气头14为中空,其内装有可上下移动的加热棒7,已在表面涂好玻璃粉的盖片4放在加热棒7的顶端,排气头14一侧设有连接真空泵8的排气口,另一侧设有充气口9。
显示器1是安装有电极、灯丝等零件的显示器,其上开有排气孔3,通过这个排气孔把内部的气体以及灯丝分解时发生的气体都排出来。真空泵8是把旋转泵、油扩散泵、离子泵等适当地配合在一起使用的真空泵体系。
如图3所示,为本发明平板显示器无排气管真空方法示意图,本发明的平板显示器排气真空方法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鹏电子(上海)有限公司,未经鸿鹏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170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加速网页内容下载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CAN总线网络及CAN总线扩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