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服中药无效
| 申请号: | 200610115130.5 | 申请日: | 2006-08-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2519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20 | 
| 发明(设计)人: | 李培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培源 | 
| 主分类号: | A61K36/9068 | 分类号: | A61K36/9068;A61P1/04 | 
| 代理公司: | 甘肃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刘继春 | 
| 地址: | 73400***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治疗 慢性 萎缩 胃炎 内服 中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治疗胃炎中药制剂,特别是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服中药。
背景技术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胃镜下所见与组织病理学分型的一类,临床表现常有消化不良的症状,如饭后饱胀,嗳气、食欲减退,恶心等,胆汁返流所致者常有明显而持久的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尤以进餐后为甚,可发生出血,有时表现为贫血、消瘦、乏力等。1973年Strickland将萎缩性胃炎分为A、B型。A型是胃体弥漫萎缩,常合并恶性贫血,与自身免疫有关;B型主要病变在胃窦部,少数人可发展成为胃癌,与幽门螺旋杆菌及化学损伤如胆汁返流、非皮质激素消炎药、吸烟、酗酒等有关;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有80%以上属于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浅表性胃炎是胃小凹固有膜之间浆细胞、淋巴细胞、偶有嗜酸性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固有膜充血、水肿、甚至灶性出血、糜烂、坏死,不涉及粘膜肌层;萎缩性胃炎则除上述病变之外,病变损及腺体,腺体萎缩减少,粘膜变薄而粘膜肌层增厚,常伴有肠化或假幽门腺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而其伴发的不完全型肠上皮化生和/或中、重度异型增生被视为癌前病变,因此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即CAG,列为胃粘膜癌前病变状态即PCL。所以说胃炎演变为胃癌的过程一般遵循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胃癌的规律,而浅表性胃炎多无特异的临床症状甚至完全没有临床症状,不易被发现,所以早期发现萎缩性胃炎特别是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并加以正确的治疗就成为降低胃癌发病率的关键。研制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药物,不仅对根治本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也是防治胃癌的重要手段。
现代医学对CA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所以没有公认的能够根治的特效疗法。祖国医学无CAG的病名,根据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痞证”、“胃脘痛”的范畴。近年来,中医药治疗CAG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实践证明不仅能明显改善其症状,而且经胃镜及组织病理检查表明,通过有效的治疗,CAG病变是能够降级甚至逆转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在于提供一种疗效显著、无药物依赖性、可长期服用、标本兼治、经济价廉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服中药。
本发明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服中药,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草药原料配比制成:
麦冬30~50 半夏15~30 党参25~50 乌药30~50
白蔻20~40 石斛20~40 山楂30~50 生姜15~30
桂枝15~30 菖蒲10~20 赤芍15~30 苏梗10~30
沙参30~50 花粉20~40 扁豆30~50 黄连10~20
苡米30~50 麦芽30~50 山药30~50 甘草10~20
本发明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服中药,最佳重量份的中草药原料配比如下:
麦冬48 半夏30 党参25 乌药30
白蔻30 石斛30 山楂30 生姜20
桂枝15 菖蒲20 赤芍25 苏梗25
沙参40 花粉30 扁豆30 黄连12
苡米40 麦芽30 山药30 甘草15
将上述重量份配比的中草药,按照常规制作中成药的方法,精选、粉碎后,过80目筛,混合均匀,灭菌,制成本发明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服中药。
本发明可以制作成常规内服中药的各种剂型如丸剂、胶囊、口服液等。
本发明的治疗机理是基于祖国医学对CAG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疗原则。本病属于中医“痞证”、“胃脘痛”的范畴。中医认为,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通降饮食水谷,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所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萎缩性胃炎个体之间症状有所差异,不外乎胃病而影响人体受纳、消化饮食水谷所引起的胃脘痞满胀痛、纳呆食少、嗳气嘈杂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气血化生不足所致的乏力倦怠、消瘦等全身症状。CAG是病在胃,但中医认为胃与脾互为表里,而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故痞证、胃痛与肝脾密切相关。其病因虽有外邪犯胃、情志不畅、郁怒思虑及饮食所伤,但其发病机理确有共同之处,即“不通则痞”、“不通则痛”,病邪阻滞,肝气郁滞,均可使气机不利,气滞而痞满作痛;脾胃阳虚,胃络失于温煦,或胃阴不足,胃络失于濡养,脾不运化,胃失和降,则气机不畅,心下痞塞,脉络拘急隐隐作痛,属虚实挟杂、本虚标实之症,宜采用滋阴和胃、健脾益气、理气化滞、祛邪通络为治疗原则,虚实同治,标本兼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培源,未经李培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1513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