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烷氧基乙酸盐及其制备方法和用作汽油及柴油添加剂的用途无效
| 申请号: | 200610113887.0 | 申请日: | 2006-10-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504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新;张永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7C59/125 | 分类号: | C07C59/125;C10L1/18;C10L1/22;C10L10/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唐铁军;钟守期 |
| 地址: | 10002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烷氧基 乙酸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作 汽油 柴油 添加剂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料添加剂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烷氧基乙酸盐及其制备方法和用作汽油及柴油添加剂的用途。
背景技术
现有的燃料油组合物一般包括大量的燃料油(例如,汽油或柴油)及少量的载体和其他添加剂。所述载体包括以烃为主的材料,例如聚异丁烯类;以聚醚为主的材料,例如聚环氧丙烷类;以及矿物油等。其他添加剂包括,例如,聚丁烯胺类和曼尼期胺类等。然而,在该类燃料油组合物中,常常由于载体(例如聚醚)与其他添加剂(例如聚丁烯胺类)的复配性能不佳而导致产品稳定性较差,致使其使用性能受到影响。
CN1216977A公开了具有如下通式的烷氧基乙酸衍生物:
其中,
R为通过酰胺或酯键与-CHR’-CO-部分或与各个-CHR’-CO-部分连接的胺、氨基醇或多元醇的残基;
R’为氢或C1-4烷基;
R1为含1至300个碳原子的可取代的烃基;
R2和R3之一独立地选自氢和含1至10个碳原子的取代的烃基,R2和R3中的另一个独立地选自含1至10个碳原子的可取代的烃基;
m为3至200;
n为0至20,条件是m/n至少为1;以及
p为1至5。
该烷氧基乙酸衍生物在用作汽油添加剂时,可预防或降低汽油机进气阀沉积,在用作柴油添加剂时,对柴油机喷嘴具有清净作用。但该产品在使用中存在乳化问题,特别是由羟基单胺生成烷氧基乙酸衍生物时,将使得到的产品产生严重的乳化问题。并且,根据该专利的记载,所述烷氧基乙酸衍生物由烷氧基乙酸与胺类或含羟基化合物脱水成酰胺或成酯制备,反应时间长,制备和处理过程复杂。
EP0798364公开了一种柴油添加剂,这种添加剂由羧酸和脂肪胺在20~100℃反应成盐。相对于制备酰胺或酯,由羧酸和脂肪胺反应成盐的制备过程大大简化。该添加剂对柴油机喷嘴具有清洁作用,也具有一定的耐磨作用,但清洁效果仍不尽人意。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燃料油添加剂,以改善其与载体之间的复配性能,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同时,期望燃料油添加剂的制备和处理工艺尽量简单,以降低生产成本。
本申请的发明人现出人意料地发现,使烷氧基乙酸与某些胺进行成盐反应所得到的烷氧基乙酸盐与载体之间具有良好的复配性能,亦能够增强产品的稳定性。并且,成盐反应的反应条件温和,工艺简单,产物易分离,因此实用性更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烷氧基乙酸盐,它具有如下通式(I):
其中,
R1为碳原子数1到30的烷基或烷基苯基;
R2和R3之一独立地选自氢和含1至2个碳原子的、可任选取代的烃基,且不同时为氢;
m为1至50,n为0至20,条件是m/n至少为1;
R4和R5之一独立地选自烷基、含氮或氧原子的烃基和氢,且不同时为氢,并且,R4和R5中所含氮原子的总数小于10;
p大于1且小于10。
该烷氧基乙酸盐与载体之间的复配性能较好,从而增强了燃料油产品的稳定性。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制备式(I)烷氧基乙酸盐的方法,
包括使通式(II)的烷氧基乙酸与一种胺反应,
R1-O-(CHR2-CHR3-O-)m-(CH2-CH2-O-)n-CH2-COOH (II)
其中,
R1为碳原子数1到30的烷基或烷基苯基;
R2和R3之一独立地选自氢和含1至2个碳原子的、可任选取代的烃基,且不同时为氢;
m为1至50,n为0至20,条件是m/n至少为1;
并且所述胺中的氮原子数不超过10,碳原子数不超过150。
该制备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工艺简单,产物易分离等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138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