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下式背光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08566.1 | 申请日: | 2006-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986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23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弘毅;林文郁;陈嘉鸿;洪文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陈亮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下式 背光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于一种光源组件,且特别有关于一种直下式背光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视频技术的进步,液晶显示装置已被大量地使用于液晶电视、手机、笔记本电脑、个人电脑及个人数字助理等消费性电子产品的显示屏幕上。然而,由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面板本身并不具有发光的功能,因此需要于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配置背光组件以提供液晶显示面板所需要的面光源,进而使液晶显示面板达到显示的效果。
图1A为现有的一种直下式背光组件的立体分解图,而图1B为图1A直下式背光组件的局部剖面图。请参考图1A及图1B,现有的直下式背光组件100包括一框体(Frame)110、多个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120、一扩散板(Diffusion Plate)130以及多个灯管支撑结构140。这些冷阴极荧光灯管120是配置于框体110中,而扩散板130是配置于冷阴极荧光灯管120的上方,其中扩散板130是用于均匀化冷阴极荧光灯管120所发出的光线,以提供均匀的面光源。
当直下式背光组件100的尺寸增大时,冷阴极荧光灯管120的长度也会随之增长。如此,直下式背光组件100在搬运时容易因振动而造成冷阴极荧光灯管120断裂的情形。因此直下式背光组件100一般会额外设置灯管支撑结构140,用以夹持冷阴极荧光灯管120,以进一步固定冷阴极荧光灯管120,防止其因振动而发生断裂的情形。
请再参考图1A及图1B,框体110具有一底板112,而在底板112设置有对应灯管支撑结构140的多个开孔114,且灯管支撑结构140是配置底板112上。灯管支撑结构140包括一底座142(base)、两个灯管夹头件(lamp holder)144以及两个卡勾(locking hook)146,其中灯管夹头件144与卡勾146是分别配置于底座142的上下表面。卡勾146是卡设于开孔114中以使灯管支撑结构140固定于底板112上,而灯管夹头件144是用以夹持冷阴极荧光灯管120。
然而,由于卡勾146是穿过开孔114而凸出于底板112的外侧,所以当直下式背光组件100在与其他构件在组装时,卡勾146容易受到其他构件的碰撞而产生结构上的干涉。如此,会使卡勾146从开孔114中松脱而使得灯管支撑结构140与底板112分离,因而造成冷阴极荧光灯管120损坏。
图2A为现有的另一种直下式背光组件的局部剖面图,而图2B为图2A的支撑结构与底板的分解立体图,其中底板的视角方向为由底板外侧往底板内侧的方向。请参考图2A及图2B,现有的直下式背光组件200包括一框体210、多个冷阴极荧光灯管220、一扩散板230以及多个灯管支撑结构240(图中仅示出一个)。框体210具有一底板212,而灯管支撑结构240是配置于底板212上,并用以夹持支撑冷阴极荧光灯管220,且扩散板230是配置于冷阴极荧光灯管220的上方。
具体而言,灯管支撑结构240包括一底座242、两个灯管夹头件244以及一连接板246,其中连接板246的两端分别具有一凸起(protrusion)248。相对应的,在底板212设置有对应连接板246形状的开孔214,且在底板212外侧设置有对应凸起248形状的凹槽(concavity)216。在组装时,是先将灯管支撑结构240的连接板246穿过开孔214之后,水平旋转灯管支撑结构240,使凸起248卡置于凹槽216中。借此以将灯管支撑结构240固定于底板212上,则灯管夹头件244即可夹持并固定冷阴极荧光灯管220。
然而,由于上述的组装步骤中,必须要将灯管支撑结构240旋转至定位后,灯管支撑结构240始能固定于底板212上,进而发挥支撑的功效。所以组装时必须要将底板212翻面,以从底板212外侧确认灯管支撑结构240的组立情况。如此会耗费许多工时而使得直下式背光组件200的组装效率下降。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组件,其具有稳固的灯管支撑结构以支撑灯管。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直下式背光组件,其具有较佳的组装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华映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085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浮式盘根盒
- 下一篇:一种改善热轧卷取夹送辊表面质量的润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