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制备铜铟硒纳米薄膜材料的旋涂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07970.7 | 申请日: | 2006-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467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吴科俊;郭国聪;邹建平;邹文强;黄锦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31/18 | 分类号: | H01L31/18;H01L21/208;C03C17/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2福建省福州市杨桥***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制备 铜铟硒 纳米 薄膜 材料 旋涂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铜铟硒纳米薄膜材料的工艺流程。
背景技术:
铜铟硒(CuInSe2,简称CIS)薄膜太阳能电池是在玻璃基底上沉积一定厚度的化合物半导体薄膜,它具有性能稳定不衰退、抗辐射能力强、在阴雨天气下发出电量高等特点,在阳光下其光电转换效率目前是各种薄膜太阳电池之首,另外CIS电池具有柔和、轻便等特点,是最有前途的新一代太阳能电池之一。文献中已记载制备CIS薄膜的方法主要有:(1)硒化法,(2)叠层法,(3)双源(三源)蒸发法,(4)溅射法,(5)沉积法,(6)喷涂法,(7)旋涂法,(8)真空加热合成法等。其中旋涂(spin-coating)法是发展最早,应用最广的制膜方法之一,其方法简便、成本低廉,适合于大面积的薄膜制备,在纳米材料、有机无机杂化材料、高分子材料等薄膜制备中被大量应用,它的制备与材料的体系关系很大,受到溶剂的性质、溶液的浓度、旋涂转速/时间、退火温度等诸多因素影响,找出适合于本体系的最优化成膜条件,是成膜质量的关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旋转涂布法制造工艺制备颗粒均匀、表面清晰、质量较高的纳米CIS半导体膜。
本发明是以表面活性剂辅助的高能球磨法制备的纳米CIS材料为原料,筛选出最优化的旋转涂布条件,制备高质量的纳米薄膜。
本发明采用旋涂法制备本体系纳米CIS薄膜材料,选择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分散溶剂。
本发明选择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分散溶剂,采用旋涂法制备纳米CIS薄膜材料过程中,优选参数为:旋浮液浓度0.6mmol/L;低/高阶段旋涂转速与时间分别是500rpm/9s,5000rpm/30s;退火温度与时间为100度2小时。
旋涂法不需要高温高真空,对仪器要求低,薄膜的生产成本低,有利于实现大规模的应用化生产。
具体实施方式:
详细制备过程如下:(1)纳米铜铟硒材料的制备,使用表面活性剂辅助的高能球磨法,结合高能球磨法和表面活性剂双重优点,制备纳米CIS材料,这一成果我们已经论述在以前的专利中(专利申请号:200610082131.4);(2)纳米CIS-DMF悬浮液的制备,利用超声波充分震荡3小时,将纳米CIS颗粒,完全分散在DMF溶剂中,配成0.6mmol/L的稀悬浮液;(3)设定旋涂仪的参数,将清洗干净的1×1cm的ITO玻璃片固定在旋涂仪上;(4)利用注射针管将悬浮液注射在玻璃基板上,低/高阶段旋涂转速与时间分别是500rpm/9s,5000rpm/30s,使旋涂液均匀铺展成薄膜,用微速的N2气吹干;(5)退火,在烘箱中退火,使薄膜晶化,退火温度与时间为100度2小时。
纳米材料的分散溶剂对成膜质量影响较大,溶剂要求毒性低、粘度适宜、对材料分散性好、同时不与材料发生化学反应,经过实验,N,N-二甲基甲酰胺(DMF)是最佳的分散溶剂,其次为氯仿等。
悬浮液的浓度对成膜的质量影响很大,浓度太高,旋涂时液体无法有效散开,纳米颗粒易团聚,堆积在一起,使薄膜很难晶化;浓度太稀,薄膜成形后,基板上留有大量空白区域,使纳米粒子孤立化。这些都影响了薄膜自身的质量,限制了薄膜的多方面性质,通过实验总结当悬浮液的浓度为0.6mmol/L,成膜的质量最好,纳米颗粒明显,尺寸大小均一(退火以后,平均粒径50 nm左右),颗粒排列紧密且存在生长趋向。
旋涂的时间和转速对膜的质量影响也很大,旋涂包括两个过程:低速旋转和高速旋转两个阶段,低速转动时间一般设为9秒,转速为500-1000rpm;高速旋涂时转速为5000-8000rpm,时间大致为30-50秒。合适的转速、时间分布,有利于悬浮液在基板上的铺展以及纳米粒子的分散,不易发生团聚;同时有利于薄膜表面颗粒的均匀分布,提高膜表面的质量。
退火是提高薄膜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扫描探针显微镜(SPM)可以看出,没有旋涂的ITO玻璃表面极其光滑,旋涂纳米CIS后,ITO表面有明显的粒子存在,但没有经过退火处理的膜表面粗糙,纳米颗粒间界面模糊;100度时,1小时的退火可以使薄膜中的纳米颗粒晶化,尺寸均一化,但膜中CIS粒子刚性显得不够;2小时退火后薄膜表面更加清晰化,纳米颗粒的刚性加强,成椭球形花生米粒状,3小时的退火对薄膜形貌影响不大。相较于时间,退火温度对膜的形貌和质量影响较小,但较高温度的长时间退火,易引起膜表面的缺陷,导致膜表面不平整。所以综合实验比较分析,我们认为退火的最佳条件是100℃,2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079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31-00 对红外辐射、光、较短波长的电磁辐射,或微粒辐射敏感的,并且专门适用于把这样的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的,或者专门适用于通过这样的辐射进行电能控制的半导体器件;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这些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
H01L31-02 .零部件
H01L31-0248 .以其半导体本体为特征的
H01L31-04 .用作转换器件的
H01L31-08 .其中的辐射控制通过该器件的电流的,例如光敏电阻器
H01L31-12 .与如在一个共用衬底内或其上形成的,一个或多个电光源,如场致发光光源在结构上相连的,并与其电光源在电气上或光学上相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