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量回收型电加热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07936.X | 申请日: | 2006-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383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黄樟焱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樟焱 |
主分类号: | F24H1/14 | 分类号: | F24H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153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量 回收 加热器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加热器,尤其是指用于对流动的水进行加热并能进行热量回收的电加热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饮水机行业,公知的用于对流动的水进行加热的电加热器有两类。
其一类结构是器壁内为流动的水,器壁外设置半导体加热元件,器壁采用绝缘性很好的非金属材料制造。这种结构由于半导体发热温度较低,当水温较高时,半导体的功率会自动下降,即所谓的温度自限特性,所以该加热器一般也可以不设置保温层。这种结构的电加热器出水温度较低,通常为70℃~80℃,不能满足用户喝开水的要求。
另一类结构是将电热管和不锈钢水管通过铸造使两者结合为一体而制成的电加热器,如中国专利号为200410089171.2的《快速电加热饮水机》披露了这样一种电加热器。该加热器的发热元件是电热丝,工作时电热丝的温度很高,可达到600℃~800℃,电热丝发出的热量依次穿过绝缘层、电热管的管壁、铸体、水管管壁,最后传给管内的水。这种结构虽然其出水温度较高,但热阻较大,加热器表面温度往往超过200℃,有火灾隐患,能耗大,此外,不锈钢水管的热负荷较大,水管易结垢。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用于对流动的水加热的电加热器的不足,如出水温度偏低,或者虽然出水温度较高,但火灾隐患大、能耗大、易结水垢等等,本发明提供一种热量回收型电加热器,该电加热器出水温度高,加热器外表温度低(约50℃),无火灾隐患,节能,不易结水垢。本发明电加热器主要和无热罐饮水机配套用于加热流动的饮用水,也可以和其它类似产品配套用于加热流动的卫生液体。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在非金属水管的外侧设置发热元件,在发热元件的外侧设置绝缘绝热层,在绝缘绝热层外侧设置包括内筒和外筒组成的水夹套,在水夹套的上部设有进水口和排气口,外筒下端设有封头,在水管的下端和内筒的下端设有可防止水进入发热元件所在腔体的密封结构,在水管上部和内筒上端设有可固定电线接头的结构,在外筒和内筒的上端设有密封结构,所述的水管的上端为电加热器出水口。
所述的非金属水管是指既耐高温又耐大温差而不破裂的特种玻璃管或者是特种陶瓷管,且与水接触的表面光滑,该非金属水管也可以是既耐高温又耐大温差而不破裂且有很好绝缘特性的其它非金属管,优选采用既耐高温又耐大温差而不破裂的特种玻璃管。所述的发热元件可以是电热丝、也可以是PTC发热陶瓷、也可以是半导体发热涂层,优选采用电热丝。所述的电热丝可以是表面经过适当处理以便在600℃~800℃温度下具有很好的防氧化特性的电热丝,该电热丝也可以不做表面处理,但必须使电热丝所在空间为真空状态,优选采用具有高温防氧化特性的电热丝。
本发明热量回收型电加热器运行时,水流从水夹套上部的进水口进入,自上而下流到水夹套底部,再从水管的下端进到水管内,然后在水管内自下而上流动,最后从水管上端流出,而水夹套中的空气从排气口向上排出。由于发热元件的外部设有保温层,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绝大部分用于加热水管中的水,少量透过绝缘绝热层的热量又被水夹套中的水吸收,所以该加热器外表面温度很低,约50℃,向环境中散失的热量很少,所以节能效果显著,而且没有火灾隐患。当水管采用特种玻璃时,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传导和热辐射两种方式向水管中的水输送,所以热阻小,传热快,因而电热丝的工作温度也较低,电热丝的寿命也较长。
由于非金属管与水接触的表面光滑、且不导电,产生水垢的主要成分——钙、镁离子不易在其表面沉积,即使有微量沉积,因其与非金属表面的亲和力很弱,这些微量沉积物容易被流动的水流带走,故与水接触的非金属表面几乎不产生水垢。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电加热器的外表面温度低,无火灾隐患,安全,节能,加热速度快,出水温度高,不易结水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的水流方向和排气方向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应用于无热罐饮水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这里的详细描述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樟焱,未经黄樟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0793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抑制过共晶铝硅合金硅宏观偏析的合金化方法
- 下一篇:一种改良的电压力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