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方笔画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06572.3 | 申请日: | 2006-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572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张新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新芳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3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笔画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新方笔画(新方数码笔画输入法)涉及一种利用电脑键盘对汉字进行编码输入的电脑汉字编码及其输入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脑汉字编码输入法,其中之一是数字笔画输入法,它是利用大键盘上的五个数字键:12345,分别代表五种笔画:一丨丿丶来输入汉字的。这种方法的缺点:一是,当要输入数字或汉字时,要相互切换;二是,因数字键在键盘的最上方,操作不方便,不利于盲打输入,影响速度。所以现有的汉字编码数字笔画输入法难于做到快速输入。
本发明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不足之处,设计出一种方便、快速的电脑汉字数字笔画编码及其输入法:新方笔画输入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设计一种笔画输入法,把汉字的五个基本笔画:即横、竖、撇、点、折(一、丨、丿、丶、),用数字1、2、3、4、5来作其代码:即横(一)代表1、竖(丨)代表2、撇(丿)代表3、点(丶)代表4、折()代表5。为了方便操作键盘,我们把电脑大键盘上数字键1、2、3、4、5下面q、w、e、r、t字母键当成上述数字键,分别代表一、丨、丿、丶、五个笔画,如图1、图2、图3,每个字按其书写顺序取它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的笔画代码作编码(最多可取七个或七个以上的代码),然后对应的字母进行输入。(不够六个编码的可补取字母O作识别码,超过六个笔画的字可按顺序连续取码)。这样,不必使用键盘贴纸,借助大键盘上的数字就可帮助记忆,能使用户方便利用大键盘数字键下边所对应的字母所代表的笔画来输入汉字,从而成为一种最为方便、快速、简单、实用的电脑汉字数字笔画编码输入法。
本发明还可用汉字的HSPDZTNG八种基本笔画代码输出汉字,如图4、图5、图6,其笔画代码为汉字的八种基本笔画即:横、竖、撇、点、折、提、捺、拐八种笔画,其笔画代码分别用其读音声母作代码即H、S、P、D、Z、T、N、G。其中,折笔的区分是:按收笔方向,向左的折笔为“折”,向右的折笔为“拐”。
这八种笔画分别对应大键盘数字键12345678下面的字母键QWERTYUI。如“母”字,用该字的前六个笔画代码,取:GZDHD或GZDHDO(不够六码的字还可再加字母O作识别码)。超过六个笔画的字可按顺序连续取码。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其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为新方笔画笔形键盘图
图2,为新方笔画数字键盘图
图3,为新方笔画数字笔画键盘图
图4,为新方八笔画笔形键盘图
图5,为新方八笔画数字键盘图
图6,为新方八笔画数字笔画键盘图
图7,为新方笔画国标汉字编码表(本编码方法可扩展到所有的汉字及汉字词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图7所示:
单字输入方法:每个字按书写顺序取该字所拆分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的笔画代码作编码,然后对应电脑大键盘上数字键下面的字母进行输入即q、w、e、r、t对应一、丨、丿、丶、五个笔画,不够六个编码的要补字母O作识别码(补足码)。例如“新”字,折分成丶一丶丿一一等六个笔画,其数字代码为414311,现对应大键盘上的数字键下面的字母即得到“新”字的输入编码:RQREQQ然后进行输入。
不够六个笔画的字,要补字母O作识别码(补足码),例如:“人”字,代码为ERO。
实施例二
如图1、图2、图3、图7所示:
用七个代码的单字输入方法:每个字按书写顺序取该字所折分的前一至七个笔画代码即: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和第七的笔画代码作编码,然后对应电脑大键盘上数字键下面的字母进行输入即q、w、e、r、t对应一、丨、丿、丶、五个笔画,不够七个编码的要补字母O作识别码(补足码)。例如“新”字,折分成丶一丶丿一一丨等七个笔画,其数字代码为4143112,现对应大键盘上的数字键下面的字母即得到“新”字的输入编码:RQREQQW然后进行输入。不够七个笔画的字,要补字母O作识别码(补足码),例如:“人”字,代码为ERO。
实施例三
如图1、图2、图3、图7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新芳,未经张新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0657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