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优化移动用户至移动用户呼叫流程的实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06202.X | 申请日: | 2006-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2591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发明(设计)人: | 曹磊;杨维忠;钟致民;陈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Q7/38 | 分类号: | H04Q7/38;H04Q7/2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勇 |
地址: | 10003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优化 移动用户 呼叫 流程 实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对移动用户至移动用户的呼叫流程进行优化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流程中,无论被叫移动用户与主叫移动用户是否登记在同一个MSC(Mobile SwitchingCentre,移动交换中心)/VLR(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拜访位置寄存器)中,主叫MSC都要先到HLR(Home Location Register,归属位置寄存器)进行查询,获得被叫方的漫游号码后,再寻路到被叫MSC。
图1中示出了移动用户至移动用户的呼叫操作的标准流程的时序图。其中在步骤S11中,由主叫用户A发起至用户B的呼叫,在步骤S12中,主叫MSC向HLR询问被叫用户的漫游号码。在步骤S13-S15中,HLR在获得被叫用户所在的VLR所分配的漫游号码后,将其返回给主叫MSC。在步骤S16中,主叫MSC根据被叫方的漫游号码寻路到被叫MSC。在步骤S17中,由被叫MSC完成后续呼叫操作。
一方面,在目前的移动通信网络中,由于MSC与HLR之间存在大量的信令交互,并且出于安全考虑要配置冗余信令链路,因此在MSC和HLR之间需要开通大量的信令链路。同时,在标准的呼叫流程下,当HLR瘫机而不可用时,会导致所有移动用户至移动用户的呼叫失败,影响面非常大。
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MSC服务器的容量一般能支持80-100万用户,各运营商的3G网络都倾向于采用“集中设置,选择大容量的设备”的网元设置原则。按照目前的MSC设计容量,除了个别业务量大的城市需要设置多个MSC外,大多数城市都只是需要设置一个MSC,或者与其他城市的MSC合并设置。
同时,根据目前移动通信业务的话务流向,一般情况下,同一运营商的80%的移动用户至移动用户的呼叫是属于本地呼叫,只有20%是属于长途呼叫。也就是说,在一个城市只有一个MSC的情况下,将近80%的移动用户至移动用户的呼叫是属于主叫和被叫在同一个MSC管辖下的本地呼叫。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优化移动用户至移动用户的呼叫流程的方法,其能够降低HLR瘫机造成的影响面,避免HLR瘫机时所有归属该HLR的移动用户至移动用户的呼叫失败,同时减少了MSC与HLR之间的信令交互,从而减少了MSC至HLR的信令需求和维护量。
本发明的上述目标通过一种对移动用户至移动用户的呼叫流程进行优化的方法来实现,其中首先由主叫移动用户向所属的主叫MSC发起至被叫移动用户的呼叫,然后主叫MSC直接向本VLR查询被叫移动用户是否登记在本VLR中,如果经查询表明被叫移动用户和主叫移动用户同在本VLR中登记,则由主叫MSC直接完成后续操作控制,而无需经过HLR查询,如果经查询表明被叫移动用户不是在本VLR中登记,则按照标准流程完成后续操作控制,即由主叫MSC向HLR询问并获取被叫移动用户的漫游号码,然后根据该漫游号码寻路到被叫MSC,由被叫MSC完成后续呼叫操作。
在根据本发明的另外一种对移动用户至移动用户的呼叫流程进行优化的方法中,在由主叫移动用户向所属的主叫MSC发起至被叫移动用户的呼叫之后,主叫MSC根据被叫移动用户的号码判断被叫移动用户是否属于本MSC/VLR所覆盖的城市的移动用户,如果被叫移动用户不是本MSC/VLR所覆盖的城市的移动用户,则按照上述标准流程完成后续操作控制,如果被叫移动用户是本MSC/VLR所覆盖的城市的移动用户,则向本VLR查询被叫移动用户是否登记在本VLR中,如果经查询表明被叫移动用户与主叫移动用户同在本VLR中登记,则由主叫MSC直接完成后续操作控制,而无需经过HLR查询,如果经查询表明被叫移动用户不是在本VLR中登记,则按照上述标准流程完成后续控制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0620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