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协同通信系统的性能进行测量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03818.1 | 申请日: | 2006-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494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发明(设计)人: | 夏忠其;陈洪飞;肖斌;曹玮;刘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6 | 分类号: | H04L12/26;H04L12/58;H04L29/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凯特来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郑立明 |
地址: | 518129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协同 通信 系统 性能 进行 测量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协同通信系统的性能进行测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P2P(Peer to Peer,点到点)技术是一种分布式的网络计算技术,该技术同传统的C/S(客户端/服务器)架构的计算技术相反,它不需要或不完全依赖于中心化的服务器;各个Peer(对等节点)之间是对等的,各个Peer之间相互提供服务,各种资源可以共享。
目前,P2P技术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并且对传统的商业模型发起了挑战,引起了诸多的法律和社会方面的问题。比如,新型的网络语音运营商,该运营商采用P2P的技术在因特网部署话音服务,由于该话音服务物美价廉,对传统的话音运营商产生了极大的挑战;又比如,文件交换软件,该软件使得用户之间的文件交换非常的方便和快捷,引发了很多版权相关的法律问题。
实际上,P2P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因特网诞生的时候或者通信发展的初期,许多通信应用都是基于P2P的方式来运行的。比如最初的FTP(文件传输协议)应用,该应用的用户很多既是FTP Client,也是FTPServer,对这样的用户而言,用户之间都是对等的,他们之间的运行模式是基于P2P的。
P2P技术发展了多年,对P2P的定义也有很多种版本。不过对于P2P技术又一种基本的共识:那就是P2P是一种分布式网络,网络的参与者共享他们所拥有的一部分硬件资源(处理能力、存储能力、网络连接能力、打印机等)和软件资源,这些共享资源需要由网络提供服务和内容,能被其它Peer直接访问而无需经过中间实体。因此网络中的参与者既是资源(服务和内容)提供者,又是资源(服务和内容)获取者。
根据P2P的定义和当前P2P的应用情况,P2P的应用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1、去中心化和对等性,这是P2P应用技术的最典型的特征;P2P应用的客户实体不完全依赖于中心服务器,而是通过对等实体之间的直接通信来完成应用任务;
2、动态性和扩展性,P2P系统是一种自组织的系统,动态变化能力和扩展能力非常强;Peer的数目可以在很大的范围内进行调整;
3、P2P系统是由Peer用户共同持有,个体拥有成本较低;且容错能力较强。
根据P2P技术的当前的应用情况,我们还可以将P2P技术分为以下几类:
1、分布式计算,典型应用有SETI@home;
2、文件交换应用,典型应用有BitTorrent和emule等;
3、协同通信应用,包括即时消息、程序共享和网络游戏等;典型应用有Skype以及无数的网络游戏等;
4、P2P技术的开发平台,典型应用有Net等。
在上述P2P或P2P-alike的技术分类中,协同通信应用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协同通信是分布式计算的一种应用,协同通信主要用来帮助通信双方或多方在任意条件下的信息同步传送。国内外协同通信应用相关的软件不计其数,服务也不断更新。从功能上分,协同和通信应用还可以分为即时消息、电子白板、文件传输、应用程序和桌面共享等,比较高级的协同通信应用软件还包含语音和视频等多媒体通信的功能。从运行模式来讲,协同通信应用可能分为P2P模式,在该模式下,协同通信消息不需要服务器的中转;或者P2P-alike模式,在该模式下,Peer之间不是直接通过INTERNET或IP分组网络相连接的,在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应用服务器,以帮助各Peer完成对会话的管理,会话消息的传送等,这种应用服务器称为协同通信服务器。对于不同的协同通信应用,比如IM,共享应用以及网络游戏等,都需要协同通信服务器进行管理,这些管理功能包括各个Peer的注册,Peer位置查找等。
协同通信系统的网络模型如图1所示。每一个协同通信Peer归属于某一个网络位置的协同通信服务器,协同通信Peer之间的通信通过协同通信服务器配合来完成。协同通信服务器主要用于协同通信服务会话的创建、消息报文的接收和转发。协同通信会话是指协同通信各Peer之间一次通信的逻辑表达形式,对于每一次协同通信会话,各个Peer或协同通信服务器(P2P-alike模式下的协同通信)都会为它创建一个管理对象,以方便对这次协同通信的用户、命令、消息进行管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0381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眼动测试分析仪
- 下一篇:利用废弃麻疯树果壳制备活性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