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料电池的复合式双极板无效
| 申请号: | 200610103739.0 | 申请日: | 2006-07-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4712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30 |
| 发明(设计)人: | 李硕仁;李其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元智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M4/86 | 分类号: | H01M4/86;H01M8/02 |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郑永康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燃料电池 复合 极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燃料电池的复合式双极板
背景技术
现有的碳-碳双极板,可使燃料电池发挥极佳的发电效益,而双极板为金属制程有滚轧、铸造、精密铸造、射出、粉末冶金等,另外,双极板属于塑料制程则有射出成型、热压出等,而不论那种双极板结构,都产生以下缺点:
1、制造成本极高。现有碳-碳复合材料使用于燃料电池的双极板,固然具有优异的发电功效,但,制造成本过高,若单一的双极板成本为新台币数千元,而由十个双极板堆叠而成的燃料电池需新台币数万元,与所发出的电力不成比例,造成市场竞争性低,更不能使燃料电池普及化。
2、易腐蚀。现有金属双极板在长时间接触燃料电池产生的水液与热量下,易产生氧化或腐蚀现象,影响流道内流体的流动,进而造成供电不稳或使用寿命较短。
3、无法大量生产复杂微结构产品。当该双极板上具有复杂的微结构时,不论是碳-碳双极板或是金属双极板,在制造上手续繁杂,加工时间冗长,不适合批量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而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的复合式双极板,其可大幅降低制造成本,抗腐蚀性佳,并可大量生产复杂微结构产品。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燃料电池的复合式双极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双极板单元,该双极板单元具有一第一面及一第二面,该双极板单元包括:一导电塑胶板部,至少设有一第一塑胶面及一第二塑胶面,该第一塑胶面是位于该双极板的第一面上;该导电塑胶板部上至少具有:一塑胶流体入口;一塑胶流体出口;一流道,直接凹设于该导电塑胶板部的第一塑胶面上;一金属板部,至少设有一第一金属面及一第二金属面,该第一金属面位于该双极板单元的第二面上;该第二金属面结合于该第二塑胶面;借此,使该双极板单元为无孔隙、高导电度、高强度且抗腐蚀的结构。
前述的燃料电池的复合式双极板,其中金属板部设有一金属流体入口及一金属流体出口,该金属流体入口连通该塑胶流体入口;该金属流体出口是连通该塑胶流体出口。
前述的燃料电池的复合式双极板,其中导电塑胶板部与所述金属板部的结合方式是采用射出成型、压出成型其中的一种。
前述的燃料电池的复合式双极板,其中流道直接凹设于所述导电塑胶板部上的方式是采用射出成型、压出成型其中的一种。
前述的燃料电池的复合式双极板,其中设一第一模具及一第二模具在所述导电塑胶板部上射出/压出成型所述流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其可大幅降低制造成本,抗腐蚀性佳,并可大量生产复杂微结构产品。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部分结构的剖面示意图一
图3是本发明的部分结构的剖面示意图二
图4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
图6是本发明的双极板的制作过程的示意图一
图7是本发明的双极板的制作过程的示意图二
图8是本发明的双极板的制作过程的示意图三
图中标号说明:
10双极板单元 101第一面
102第二面 20导电塑胶板部
201第一塑胶面 202第二塑胶面
21塑胶流体入口 22塑胶流体出口
23流道 30金属板部
301第一金属面 302第二金属面
31金属流体入口 32金属流体出口
40触媒单元 91第一模具
92第二模具 921模柱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为一种燃料电池的复合式双极板,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包括一双极板单元10,该双极板单元10是具有一第一面101及一第二面102,该双极板单元10包括:
一导电塑胶板部20,至少设有一第一塑胶面201及一第二塑胶面202,该第一塑胶面201是位于该双极板10的第一面101上;该导电塑胶板部20上至少具有:
一塑胶流体入口21;
一塑胶流体出口22;
一流道23,是凹设于该导电塑胶板部20的第一塑胶面20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元智大学,未经元智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037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