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秸秆联合收获机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02362.7 | 申请日: | 2006-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9425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发明(设计)人: | 王风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风武 |
主分类号: | A01D43/08 | 分类号: | A01D43/08;A01D45/00;A01D69/06;A01D57/26;A01D82/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新世纪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贰群 |
地址: | 057450河北省邱县***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秸秆 联合 收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拖拉机驱动收割机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秸秆清拨粉碎联合收获机。
背景技术
在造纸技术不断更新,木材日益短缺,特别是近期国家正大力提倡秸秆发电的今天,现有的可利用能源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木材可替代能源开发需求日益加大的现状,棉花秸秆越来越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利用程度日益提高。但目前社会上对于棉花秸秆的收获仍旧是采用传统的作业模式,先将秸秆清拨收集起来,然后将其运输到固定场所进行粉碎,这样的操作方式既造成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同时又对秸秆的粉碎和深加工带来了诸多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秸秆联合收获机,它集收获、粉碎于一体,具有结构简单紧凑、适用性强、可进行不对行收获、秸秆清拨率高、粉碎效果好等特点,清拨、收获、粉碎可同时进行,有利于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可用于棉花、高粮等秸秆作物的收获、粉碎、收集或还田。
本发明的主要技术方案是:一种秸秆联合收获机,其特征在于在前面设有秸秆收获机构,秸秆收获机构的后面设有秆秸输送装置,秸秆输送装置的后面设有秸秆切碎装置,秸秆切碎装置相连,并设有机架,以及可和行走式动力机动力输出轴相连的机械传动装置。最好为和拖拉机的后动力输出轴相连的变速箱及机械传动装置。
上述的秸秆收获机构的较佳结构为:具有一个逆时针旋转的横向轴式清拨滚刀,横向轴式清拨滚刀的上方有一个顺时针旋转的拨禾辊。也可用立式转盘刀加拔禾轮式等结构。
为了省力,上述的横向轴式清拨滚刀为分段错位多棱滚刀为佳。
上述的分段错位多棱滚刀的较佳结构为:滚刀为分三段错位排放,每段为一组清拨刀,排放为四棱形,间角为90°,分别固定在滚刀架(或轴)上,各段错位角度以45°为佳。也可为3、5、6、7、8等多段,也可为3、5、6、8等多棱状,各段错位角度也可为25、30、60°等其他角度,或不分段但有错位角度亦可。
上述的秸秆输送装置的较佳结构为:具有2个或2个以上的下输送辊,具有一对或一对以上的相对转动的输送辊。
上述的秸秆输送装置较佳结构为:具有单独的1个下输送辊,并具有3对相对转动的输送辊。
上述的秸秆输送装置的输送辊可具有棱柱状、鼠笼状、栅栏状、多凸条状、多条片状、筒状网格状或齿轮状等结构。
上述的机架上设有2个地轮为佳,以起支撑及调高度作用。
上述的秸秆切碎装置的结构为横向圆粉碎筒式较佳结构为,具有横向入料口及出料口,圆筒中心转轴(或刀架)上设有多把直切刀,呈螺旋线状分布,中心转轴上并设有螺旋推进结构。
上述的螺旋推进结构为从两边向中心推入式结构为佳,出料口在中间筒的切线方向上,出料口和输出风筒相连。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如下:集收获、粉碎于一体,清拨、收获、粉碎可同时进行,可进行秸秆收集或还田,有利于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业效率,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特点,具有结构简单、紧凑、省力、适用性强、使用方便、秸秆干湿都能用、秸秆清拨干净、清拨率高、粉碎质量高、作业效果好等特点。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作业劳力强度,降低了人力、财力的消耗,作业灵活、机动,同时又能破坏残留在土壤中的塑料薄膜,有利于环境保护,通用性好,秸秆干湿均可,最大收获幅宽1.93米。可用于棉花、高粮等秸秆作物的收获、粉碎、收集或还田。尤其适合以拖拉机为动力(也可以其他行走式动力机或专用机为动力)。
以下结合实例作祥述,但不作为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向局部视图;
图3为图1的后视图;
图4为图2中B-B剖面图;
图5为图1中各输送辊传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横向轴式清拨滚刀2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横向圆粉碎筒11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直切刀1101径向分布图;
图9为图4中下排辊的C向视图;
图10为图4中上排辊的C向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风武,未经王风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0236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