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介电质屏障放电灯有效
申请号: | 200610101523.0 | 申请日: | 2006-07-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6058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16 |
发明(设计)人: | 魏碧玉;陈俊沐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1J61/04 | 分类号: | H01J61/04;H01J6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魏晓刚;李晓舒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介电质 屏障 电灯 | ||
1.一种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包括:
一灯体;
一第一电极板,配置在该灯体上,其中该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规律且等间距排列的第一透光开口;
一第二电极板,配置在该灯体上,其中该第二电极板与该第一电极板电性绝缘;以及
一放电气体,配置在该灯体内,且位于该第一电极板与该第二电极板之间,当施加一偏压于该第一电极板与该第二电极板之间时,该灯体内会产生多个等间距排列的放电丝,且所有放电丝所在的位置会被该第一电极板所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些放电丝的间距为λ,而该些第一透光开口的排列间距为D2,其中D2=λ/n,且n为正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灯体包括:
一外管,其中该第一电极板配置在该外管的一外表面上;以及
一内管,配置在该外管内,且与该外管连接,其中该放电气体配置在该内管与该外管之间,且该第二电极板配置在该内管的一内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外管的轴心与内管的轴心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外管的轴心与内管的轴心的间距有一偏移量。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第一弯曲辅助孔,分布于该第一电极板的周围,且环绕该些第一透光开口外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第一弯曲辅助孔,分布于该第一电极板的周围,且环绕该些第一透光开口的轴向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第一弯曲辅助孔,分布于该第一电极板的周围,且环绕该些第一透光开口的径向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线材,其中该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供该线材贯穿的穿线孔,且该线材适于使该第一电极紧贴于该外管的该外表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线材为单蕊线材或多蕊线材。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线材为电导线或非电导线。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卡合孔与多个突出部,该些卡合孔位于该第一电极板的一侧,而该些突出部由该第一电极板的另一侧突出,且该些突出部会卡扣于该些卡合孔中,以使该第一电极紧贴于该外管的该外表面上。
1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板的一侧与该第一电极板的另一侧焊接,并紧贴于该外管的该外表面上。
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板外围被金属线缠绕着,并紧贴于该外管的该外表面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规律且等间距排列的第二透光开口,且该些第二透光开口分布于该些第一透光开口的一侧或两对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透光开口与该些第二透光开口为相似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一透光开口的排列间距为D2,而该些第二透光开口的排列间距为D3,其中D3=D2/n,且n为正整数。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电极板具有多个规律排列的第三透光开口,且所有放电丝所在的位置会被该第二电极板所覆盖。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灯体为一灯管,而该第一电极板配置在该灯管的一外表面上,且该第二电极板置于该灯管内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介电质屏障放电灯,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电极板具有多个第一弯曲辅助孔,分布于该第一电极板的周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0152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