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笔式白内障(晶状体核)吸出器无效
| 申请号: | 200610101088.1 | 申请日: | 2006-07-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99703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 发明(设计)人: | 高见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见元 |
| 主分类号: | A61F9/007 | 分类号: | A61F9/007 |
| 代理公司: | 浙江翔隆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卜华忠 |
| 地址: | 312400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白内障 晶状体 吸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是一种白内障(晶状体核)手术器械。
背景技术
白内障囊外摘除伴人工晶体植入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术后的角膜散光是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为减少散光对术后视力的影响,目前普遍采用的是超声乳化和非超声乳化手术,超声乳化手术依赖的超声乳化仪多为进口设备,价格昂贵,器械消毒麻烦,操作烦琐,需医生与多名助手完成,造成手术成本高,且由超声乳化仪机械因素引起的并发症多,如超声震动易损伤角膜内皮细胞及网膜视细胞,温度控制不当(如超过32度)易烧伤球内组织。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术仅适用于老年性硬性白内障,手法碎核难度大,且取出碎核需多次进刀操作,手术过程中对角膜内皮及虹膜等球内组织损伤的机会较多,在囊内碎核更是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的笔式白内障(晶状体核)吸出器。
本发明笔式白内障(晶状体核)吸出器,包括操作头、下壳体,下壳体与操作头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下壳体内有电机,电机轴通过动力传递装置与螺旋刀连接,螺旋刀通过轴承与下壳体连接,螺旋刀伸入操作头内,刀头与操作头头部齐平,电机的另一侧安装电池室,电池室与下壳体固定连接,电机与电池室、电源开关电连接。
所述操作头中间有螺旋刀管,外壁上有抽吸管接口和前房进水管接口,抽吸管接口与螺旋刀管相通,前房进水管接口通过外壁水管连通操作头头部的出水孔,操作头外壁上还有排出孔,排出孔与螺旋刀管相通。
所述电机与电源开关之间还电连接有调速开关。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操作头进入前房,接触晶状体核表面,医生手指封堵排出孔,利用连接在抽吸管接口上的普通注射器负压抽吸,使晶状体核部分进入操作头,被吸附到螺旋刀刀头,电机带动螺旋刀旋转切割晶状体核成浆糊状,由抽吸管接口吸出,也可由医生手指控制从排出口排出,前房进水管接口的水通过出水孔进入前房,保持前房深度。
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动力自助,操作简便,切口小,手术安全性高等优点,手术仅需一名医生单独完成,本发明还可以作为一次性使用的手术器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操作头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笔式白内障(晶状体核)吸出器包括操作头14、下壳体4,下壳体与操作头固定连接,下壳体4内安装直流微电机10,电机轴通过动力传递装置9套接螺旋刀尾端的方形连轴接8,螺旋刀6通过两轴承7与下壳体4连接,螺旋刀伸入操作头内,刀头为三尖头,与操作头头部齐平,电机的另一侧安装电池室11,电池室与下壳体固定连接,下壳体尾部有活动盖,电源开关13和无级调速开关12安装在活动盖上,电机10与电池室11、电源开关13、无级调速开关12电连接。操作头14中间有螺旋刀管,外壁上有抽吸管接口2和前房进水管接口3,抽吸管接口与螺旋刀管相通,前房进水管接口通过外壁水管接通操作头头部的两对称出水孔1,操作头头部外壳半圆缺口,适用于硬性晶状体核切割吸入,操作头中部外壁上还有排出孔5,排出孔与螺旋刀管相通。
实施例二:
笔式白内障(晶状体核)吸出器包括操作头14、下壳体4,下壳体与操作头固定连接,下壳体4内安装直流微电机10,电机轴通过动力传递装置9套接螺旋刀尾端的方形连轴接8,螺旋刀6通过两轴承7与下壳体4连接,螺旋刀伸入操作头内,刀头为三尖头,与操作头头部齐平,电机的另一侧安装电池室11,电池室与下壳体固定连接,下壳体尾部有活动盖,电源开关13和无级调速开关12安装在活动盖上,电机10与电池室11、电源开关13、无级调速开关12电连接。操作头14中间有螺旋刀管,外壁上有抽吸管接口2和前房进水管接口3,抽吸管接口与螺旋刀管相通,前房进水管接口通过外壁水管接通操作头头部的两对称出水孔1,操作头头部外壳平整,适用于软性晶状体核切割吸入,操作头中部外壁上还有排出孔5,排出孔与螺旋刀管相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见元,未经高见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010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