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背光模块及应用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00970.4 | 申请日: | 2006-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1833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2-06 |
发明(设计)人: | 罗静怡;赵建肇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2F1/13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秀明;李晓舒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背光 模块 应用 液晶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块及应用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可固定灯管挟持座、导光板以及光学膜片的固定机构的背光模块及应用该背光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液晶显示器大部分为背光型液晶显示器,这类的液晶显示器一般主要是由前端的液晶显示面板和后端的背光模块组成。因此,背光模块为液晶显示器中相当关键的零组件之一。
背光模块一般可分成直下式和侧向入光式。侧向入光式的背光模块主要包括背板、灯管、导光板以及光学膜片等构成。通常,导光板设在背板上,灯管设在背板的侧壁的内侧与导光板之间,而光学膜片则设置在导光板上。现行导光板的固定方式主要有二种。第一种是通过裁切导光板来改变导光板的形状,使导光板可以凸出或凹入的方式与背光模块中的其它构件相嵌合。第二种则是利用双面胶将导光板贴设在背板的底面上。然而,在第一种方式中,不仅会增加导光板的造型复杂度,更会额外衍生出裁切费用,此外,导光板的固定结构的部分不能放置灯管,如此不仅将会限制灯管的摆放区,同时还会导致空间的浪费。在第二种方式中,若双面胶贴合区离显示器的可视区太近,将造成视觉品味不佳,且此种方式的加工复杂更无法重工。
另一方面,现行的灯管固定方式,是先利用灯管挟持座固接在灯管的二端,再通过灯管挟持座的造型来卡住其它构件。然而,这样的灯管固定方式的固定强度不足,且灯管挟持座与其它构件的结合的密实度不够,无法通过传导方式进行散热,因而散热效果差。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具有设置在背光模块角落的非发光区的固定机构,可同时固定导光板和灯管挟持座,不需要另外设计裁切导光板的造型,因而不会影响灯管的摆设位置。因此可简化导光板的造型,并可省下导光板的裁切费用,同时可降低灯管摆放区的限制,从而可节省空间。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角落所设置的固定机构的顶面设有至少一凸状固定结构,这不仅可有效定位光学膜片的位置,且使光学膜片可置入胶框内。因此,可有效改善光学膜片漏光和光学膜片呈波状卷曲的现象。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利用固定机构来固定导光板,而不需要借助双面胶,这不仅重工性高,且可节省工时,更可避免造成视觉品味的不佳。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借助固定机构的装设,可使灯管挟持座与背光模块的其它构件紧密结合,因此可增加灯管挟持座的散热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其至少包括:一背板,具有一底板和围设在底板的周缘的多个侧壁;一第一灯管组和一第二灯管组,围设在侧壁的内侧面上,且第一灯管组的二端分别邻近于第二灯管组的二端,其中第一灯管组和第二灯管组均包括至少一灯管和分别设在灯管组的二端的二灯管挟持座;二固定机构,分别罩设在第一灯管组的灯管挟持座与邻近的第二灯管组的灯管挟持座上,其中每一固定机构具有一顶板、和至少一自顶板的一内侧边向下延伸的内侧板;以及一导光板,设在背板的底板上,且位于第一灯管组、第二灯管组、以及固定机构之间。
依照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底板还设有开口,且至少一内侧板对应设有凸型物,此内侧板的下缘和凸型物穿过开口,而使凸型物卡置在开口边缘。
根据本发明的目的,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其至少包括:一背板,具有一底板以及围设在底板的周缘的多个侧壁;一光源,设在侧壁的内侧面上;一导光板,设在背板的底板上,且位于第一灯管组与第二灯管组之间;以及至少一光学膜片,设在导光板上,其中至少一光学膜片包括多个凸耳,这些凸耳位于背板的角落处。
依照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该背光模块还至少包括二固定机构,且每一固定机构的顶板还包括至少一凸状固定结构,而每一凸耳则包括至少一通孔,分别对应于每一固定机构的至少一凸状固定结构,其中每一固定机构的至少一凸状固定结构穿设在对应的凸耳的至少一通孔中,以固定至少一光学膜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009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