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捕集气体中颗粒物的方法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00944.1 | 申请日: | 2006-07-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69800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杨尔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尔坚 |
主分类号: | B01D50/00 | 分类号: | B01D50/00;F01N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11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颗粒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捕集气体中颗粒物的方法和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使用液体吸收技术加上多孔材料过滤,捕集气体中的颗粒物,控制空气颗粒物污染和大幅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向大气中排进了一些有害物质(称污染物),当排入量过多(污染物浓度达一定限度),则使原来洁净空气的品质下降,若这种情况维持时间过长,便会对人类、动物、植物和大气中的物品产生危害和不良影响。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现代大工业迅速发展,人类排进大气的污染物量大大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目前全球大气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集体、国家、乃至全球各国的共同努力,可考虑采取如下几方面措施:1、多采用无污染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力发电)和低污染能源(如天然气);2、对燃料进行预处理(如烧煤前,先进行脱硫)、改进燃烧技术等均可减少排污量;3、在污染物未进入大气之前,使用除尘消烟技术、冷凝技术、液体吸收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等消除废气中的部分污染物,可减少进入大气的污染物数量。液体吸收技术由于结构紧凑,成本较低,常用于汽车、柴油机废气排放处理,但是存在一些技术缺陷:如过滤效果差,处理过的气体中仍含有大量细微颗粒污染物;由于对废气加压不足,导致过滤时间过长,工作效率不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集成了液体吸收技术和微孔过滤技术,可以高效率捕集气体中颗粒物的方法,使处理过的气体不含细微颗粒污染物。
一种捕集气体中颗粒物的方法,其步骤如下:将待处理的气体,经气缸施加高压,通过浸泡于水中的过滤装置过滤后排放;过滤装置包括至少一层过滤层,滤孔直径不小于15微米,过滤层按滤孔直径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使不同尺寸的颗粒物按顺序依次进行层层过滤,最终被水完全吸附。
上述方案中,所述过滤装置采用的过滤材料是多孔陶瓷,多孔陶瓷的耐腐蚀、耐高温,而且硬度高不易变形。上述方案中,所述过滤装置的过滤材料采用滤孔直径为15-300微米的多孔陶瓷。
本发明原理在于,由于过滤装置浸泡于水中,多孔陶瓷内充满了水,当含有颗粒物的废气经过多孔陶瓷时,多孔陶瓷中的水对废气中的颗粒物有粘滞和融合作用,并且向后每隔一层多孔陶瓷,其多孔陶瓷的孔眼就要小一个尺寸,这样可以使不同尺寸的颗粒物按顺序依次进行层层过滤。微观分析可以发现,当废气泡通过一层或多层多孔陶瓷时被粉碎时,颗粒物在直径仅有大到300微米,小到15微米的狭窄气孔空间内运动,在震荡和冲击过程中,无一幸免地被水粘滞住了,因此它可以100%的过滤掉废气中的颗粒物。因为在过滤过程中会有少量颗粒物粘滞阻塞在过滤层内,而用气缸活塞压缩废气和水产生的压力,可以起到用水冲刷掉阻塞在过滤层滤孔中的颗粒物的作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水和多孔陶瓷的吸附、过滤作用,将废气中的颗粒物100%的吸附在液体中,是环保领域的一项革命性创举。该方法可以解决柴油车尾气颗粒物的排放问题,同时又为减少尾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排放创造了先决条件,使得柴油车不仅在节能方面优于汽油车,而且在控制尾气排放方面也优于汽油车。除此之外,该方法还可以用于过滤空气中所有颗粒物,比如公共场所空气的净化,过滤直升机进气口的沙尘、和煤炭燃烧产生的颗粒物污染等。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为实施本发明而设计的过滤装置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过滤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2,所述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箱30,过滤箱30包括两个并列且互相连通的气缸W1、W2组成,气缸W1、W2顶部分别与气缸储气室31-1和31-2连通,气缸储气室31-1与31-2之间设有隔板12,隔板12的下方设有通水孔13,形成连通水路,储气室底板34为储气室与气缸之间及上下层之间的隔板,气缸储气室31-2顶部设有总排气口7,底部设有一手动排水阀24,用于为过滤箱30定期换水。过滤装置使用前从总排气口7灌水,使过滤箱30的水平面17始终保持一定高度。活塞A1、A2通过连杆27与曲轴29连接。曲轴29的一端固定在过滤箱壁两边的轴承28上,曲轴29的另一端设有伞形齿轮32,与发动机动力输出轴的伞形齿轮26啮合,使发动机输出轴可以带动曲轴29转动,在连杆27带动下,活塞A1、A2分别作上下往复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尔坚,未经杨尔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009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光学记录载体系统中的设备及方法
- 下一篇:吊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