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通讯中利用有效量测集合的单元重选方法与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0610100569.0 | 申请日: | 2006-07-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02587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1-09 |
发明(设计)人: | 陈义升;刘汉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凌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Q7/38 | 分类号: | H04Q7/38;H04B17/00;H04Q7/34;H04Q7/32;H04B7/26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程伟;王锦阳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 通讯 利用 有效 集合 单元 重选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讯中单元重选的技术,尤指一种移动通讯中利用有效量测集合的单元重选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第三代移动通讯系统(例如:WCDMA)中,为了维持通讯品质稳定,在通话期间,网路端会为手机挑选适当服务基地台,此程序称为换手(handoff)。手机在待机时,网路端则会广播该手机的服务单元(serving cell)与相邻单元(neighboring cell)的讯息,以及单元重选(cell reselection)的比较条件,至于实际的单元选择权是交由手机自行判断。
单元重选是在手机处于闲置模式时用以让该手机获得一最佳的服务单元。当手机处于闲置模式时,手机会持续量测服务单元与相邻单元的信号强度。当服务单元的信号强度过低,而相邻单元强度明显优于服务单元时,单元重选机制会被触发,并依据第三代移动通讯系统所制订的判断公式,手机可选择最适当单元(best suitable cell)。
在单元重选的评估机制(cell reselection evaluation process)中,当服务单元的信号品质低于网路端所指定的某个数值时,手机执行邻近单元信号品质量测,并据以选择最适当单元。图1是已知单元重选机制的触发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当服务单元的信号品质Sx大于Sintrasearch时,表示服务单元的信号品质Sx仍足够好,单元重选机制并不会被启动。当服务单元的信号品质Sx小于或等于Sintrasearch且大于Sintersearch时,手机执行频率内量测(intrafrquency measurement)。当服务单元的信号品质Sx小于或等于Sintersearch且大于SsearchRATm时,手机执行频率间量测(interfrquency measurement)。当服务单元的信号品质Sx小于或等于SsearchRATm时,手机执行无线电存取技术间量测(inter-RATmeasurement)。其中Sintrasearch、Sintersearch、SsearchRATm即分别为与服务单元相同频率、不同频率及不同系统(例如GSM)的邻近单元的量测触发数值。
目前3G WCDMA系统会广播网路信息给手机,以告知手机其服务单元与相邻单元的信息,以便于手机定时量测单元的信号强度。然而当量测行为的触发条件成立后,手机即必须对网路端所广播出来的所有邻近单元(最多32×3=96个)进行量测。对众多的邻近单元进行信号量测,不仅费时,还增加功率消耗。而且,不是所有的相邻单元都恰巧位于在手机的周围附近,甚至手机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所以对所有单元都进行量测不是一种有效率的方式。当手机处于非通话状态(即闲置模式)时,不间断地进行信号量测,将会增加功率消耗而明显降低手机待机时间。因此可知,已知3G WCDMA系统的单元重选方法仍存有诸多的缺点而有进行改进的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移动通讯中利用有效量测集合的单元重选方法及系统,而减少单元重选所需量测的邻近单元数目,以减少手机功率消耗,而提高手机待机时间。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移动通讯中利用有效量测集合的单元重选方法及系统,而动态调整一有效量测集合,而能更准确地决定要量测的单元,避免手机功率消耗。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在提供一种移动通讯中利用有效量测集合的单元重选方法及系统,而增长单元重选时的量测时间间距,以减少手机功率消耗,而提高手机待机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凌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凌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1005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头盔安全顶带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四环双吡喃香豆素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