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从含苯类化合物的易燃易爆气体中提取苯类化合物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96856.9 | 申请日: | 2006-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165029A | 公开(公告)日: | 2008-04-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永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永利 |
主分类号: | C07C7/12 | 分类号: | C07C7/12;C07C15/00;B01D53/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45112***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苯类 化合物 易燃易爆 气体 提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从含苯类化合物的易燃易爆气体中提取苯类化合物的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固体吸附剂进行吸附、解吸来提取苯类化合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易燃易爆气体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一类物质,属于危险化学品。当易燃易爆气体与一定数量的空气混合,在该气体的爆炸极限范围之内,遇到火源时易燃易爆气体和空气的混合物便发生燃烧和爆炸。
在工业生产中,有多种类型的易燃易爆气体是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原料,例如石油液化气、天然气、合成氨工业中的一氧化碳、石油工业催化加氢中的工业氢气等。在易燃易爆气体中有时会含有苯类化合物,例如在重油蓄热裂解制气或重油蓄热催化裂解制气的过程中,重油中含有的芳烃化合物,经过裂解后,形成苯、甲苯、二甲苯等含苯环的化合物。焦化炼制焦炭的过程中,煤中含有的大分子结构会也形成苯、甲苯、二甲苯等含苯环的化合物。
苯类化合物工业应用范围广,价格高,具有回收利用的价值。对于易燃易爆气体中包含的苯类化合物,其回收工艺具有自身的特点,必须考虑易燃易爆气体容易燃烧和爆炸的特点,回收必须在密闭、安全的环境中进行。
中国专利1415401,授权公告日期2003年5月7日,公开了多元有机溶剂废气治理回收方法。这是一种回收有机废气的方法,该方法采用的设备为鼠笼式吸附罐,吸附剂为活性炭纤维。但该发明采用的活性炭纤维结构紧密,容易发生堵塞,工业操作需要经常更换活性炭纤维剂。
中国专利1320472,授权公告日期2001年11月7日,公开了废气回收方法及其装置。其采用水吸收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缩后,经过冷冻处理,分离含有机物的水和冰,然后在蒸馏器中分离水和有机物,得到最终产物。该方法处理过程繁杂,回收装置结构复杂,且能耗高,难以在工业上推广应用。
中国专利1597051,授权公告日期2005年3月23日,公开了甲苯废气回收方法。这是一种从含甲苯废气中提取甲苯作为原料回收和处理环境污染的方法。该方法中涉及的废气为含少量甲苯的空气,该废气不存在爆炸危险,废气经过过滤、冷却、吸附、解吸、分层后,回收甲苯进行再利用,经由此方法处理过的废气对环境安全,可直接对空排放。
中国专利1461667,授权公告日期2003年12月17日,公开了一种化工有毒气体污染治理回收方法及系统装置。其采用四级治理的方法,侧抽风吸收有毒气体,洗油吸收甲苯,碳粒吸收异味,水洗净化吸收油烟及有毒气体。但是该有毒气体不是易燃易爆气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从含苯类化合物的易燃易爆气体中安全高效地提取苯类化合物的方法。
本发明中的易燃易爆气体是指存在爆炸极限的气体,且包含苯类化合物。爆炸极限通常用体积分数表示,其中在空气中能引起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引起爆炸的最高浓度成为爆炸上限。
单一气体或者混合气体的爆炸上限和爆炸下限可以按照已知的公开实验方法测定,也可以根据已知的工业计算方法估算出结果。
当混合物浓度低于爆炸下限时,因含有过量的空气,空气的冷却作用阻止了火焰的蔓延。当浓度高于爆炸上限时,由于过量的可燃气体使空气中的氧含量非常不足,火焰不能传播。所以当浓度在爆炸范围以外时,混合物就不会爆炸。只有在这两个浓度之间才有爆炸危险。
例如,氢气的爆炸下限为4.2%(体积),爆炸上限为75.6%,表示氢气和空气的化合物中氢气的含量在4.2%至75.6%之间有爆炸危险。着火的起源可能是由于遇到火、火花或赤热的物体,另外当此混合气体被加热到高于其燃点后也可以着火。
爆炸范围越大,危险性越大。爆炸下限越低,危险性越大,稍有泄漏容易进入下限范围,应特别防止跑冒滴漏。爆炸上限越高的可燃气体,也只需要不多的空气进入设备和管道,就能进入爆炸范围,所以应当特别注意设备的密封和保持正压,严防空气进入。
应当指出,易燃易爆气体中各组分的含量对其爆炸限度有影响。如混合气体中氢气和一氧化碳的含量越多,则其爆炸范围也越大。当混合气体中的惰性成分如二氧化碳、氮气的含量越高,则易燃易爆混合气体的爆炸范围也随之减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永利,未经王永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9685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