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光源装置及其制作方法与具此面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器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81734.2 | 申请日: | 2006-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1232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吴炳升;李汪洋;黄国圳;洪振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H01L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陶凤波;侯宇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源 装置 及其 制作方法 液晶显示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源装置及其制作方法与具此光源装置的显示器,且特别是涉及一种面光源装置(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及其制作方法与具此面光源装置的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性能的大幅进步以及因特网、多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目前影像信息的传递大多已由模拟转为数字传输。为了配合现代生活模式,视讯或影像装置的体积日渐趋于轻薄。传统使用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CRT)的显示器虽然仍有其优点,但是由于内部电子腔的结构,使得显示器体积庞大而占空间,且显示时仍有辐射线伤眼等问题。因此,配合光电技术与半导体制造技术所发展的平面式显示器(Flat Panel Display,FPD),例如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电激发光显示器(Organic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OELD)或是等离子体显示器(Plasma DisplayPanel,PDP),已逐渐成为显示器产品的主流。
承上所述,就液晶显示器而言,依其光源利用型态可略分为反射式液晶显示器(Reflective LCD)、穿透式液晶显示器(Transmissive LCD)以及半穿透半反射式液晶显示器三种。以穿透式或是半穿透半反射式的液晶显示器为例,其主要由一液晶面板及一背光模块所构成。其中,液晶面板由两片透明基板及一配置于此二透明基板间的液晶层所构成,而背光模块用以提供此液晶面板所需的面光源,以使液晶显示器达到显示的效果。
图1绘示为一现有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剖面图。请参照图1,现有直下式背光模块100包括一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阵列基板120及一扩散板190。此发光二极管阵列基板120具有多个发光二极管122。这些发光二极管122分别适于发出红光、蓝光与绿光,而红光、蓝光与绿光会在发光二极管阵列基板120上方处混为白光。扩散板190配置于发光二极管阵列基板120上方,用以对光线产生扩散作用。
然而,由于现有封装完成的发光二极管122所发出的光线的发散角θ并不大,因此扩散板190与发光二极管阵列基板120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D1,才能使发光二极管122所发出的各色光线能进行充分混合,进而提供液晶面板(未绘示)均匀且演色性(color rendering)佳的白光。如此一来,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厚度就会受限于距离D1而不易减少,使得液晶显示器的整体厚度无法符合薄型化的趋势。
因此,如何减少直下式背光模块的厚度,以对液晶显示器进行薄型化,已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面光源装置,适于降低其厚度并提供高亮度的面光源。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适于降低其厚度并提供高亮度的显示画面。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面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适于制作薄型且高亮度的面光源装置。
本发明提出一种面光源装置,其主要由一基板、一线路层以及多个点光源所构成。其中,基板适于让可见光穿透,且具有一发光面与相对发光面的一底面,线路层配设于基板的底面上,多个点光源配设于基板的底面上,并与线路层电连接。
本发明再提出一种液晶显示器,其主要由前述的面光源装置以及一液晶显示面板所构成。液晶显示面板配置于基板的发光面上方。
在上述液晶显示器与面光源装置中,面光源装置例如还包括一绝缘层,其配置于线路层与基板的底面之间。其中,绝缘层例如具有光反射性,且配置位置避开点光源。另外,绝缘层的材料例如包括氧化钛(TiO2)。
在上述液晶显示器与面光源装置中,面光源装置例如还包括一黏着层,其配置于基板的底面与点光源之间。
在上述液晶显示器与面光源装置中,面光源装置例如还包括一绝缘层,其配置于基板的底面上并覆盖线路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8173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驱的滑橇构造的移动控制方法
- 下一篇:通话方法、装置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