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态折线式通信收费的计费工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0610080485.5 | 申请日: | 2006-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072275A | 公开(公告)日: | 2007-11-14 |
发明(设计)人: | 杨培芳;王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培芳;王立 |
主分类号: | H04M15/00 | 分类号: | H04M15/00;G06Q20/00;H04M17/00;H04L12/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94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态 折线 通信 收费 计费 工程 方法 | ||
所属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态折线式通信计费工程方法,属于电信服务计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通信收费(以移动电话为例)都是按“月租费+占用网络时间”的复式计费体系与办法,近20年来,由于多样化数据业务(例如:短信、互动游戏等)激增,国内外一些通信公司开始采用限时、不限时包月制或者信息流量套餐由用户选择的收费方法。
首先,复式计费体系已经不适应现代通信网络和多样化数据业务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人工电话变为自动电话,机械设备改为电子设备),通信网络按一定规范建成后,其综合成本与占用网络的时间几乎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再使用传统的按月租费加占用网络时长的复式计费体系,已经明显影响网络的使用效率。
近期国内外一些通信公司推出的限时、不限时的包月制计费体系和各种比特流量套餐计费体系又非常混乱且不合理。各类包月计费体系被消费者疑为资费陷阱,经常被锁定每月扣钱而难以退出,使广大电信用户不能放心消费;按照比特流量的套餐计费体系既不科学,又不符合人性化要求,因为人们不可能用市场条件估计比特流量或者特定字节的使用价值和占用的网络成本,它们都是不确定性的。
因此,为了扭转目前复式计次体系和上千种资费套餐越来越不透明、容易造成资费纠纷和用户不敢放心消费的落后局面,必须对原来的通信计费体系和方法进行改革。本发明将符合网络成本递减规律,具有科学性,使计费体系更趋于合理,也使资费套餐更加透明,能减少资费纠纷,使用户放心消费,具备先进性和符合人性化。对于通信公司只要改进计费工程软件便可方便实现,比原来的方法简单透明,节省计费工程及管理成本。该计费系统只要改进工程软件就可以方便实现,对一个新兴的电信服务完成计费功能,使其计费系统更加符合网络成本递减规律,更具有科学性及合理性,同时提高了网络的功能利用效率,刺激信息服务应用的市场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动态折线式通信收费计费工程方法。
本发明依据工程心理原理,设计了一种动态折线按月收费体系和工程实现方法,该方法是用户使用某种业务(比如移动电话),通信企业可采用新的动态折线计费公式,改进通信计费工程系统,计算出各项电信业务的最后费用信息,从而实现更科学、更透明、更人性化并符合未来网络技术走向的收费机制,从而在基本不增加运营成本的前提下大大激发通信网络的使用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动态折线式通信计费工程方法,其特征在于:
1、该方法是改进计费工程软件,将动态费用折线公式编入软件,再将具体数字输入,即可得出用户使用某服务功能的按月计费总额。其计费工程软件的动态费率应符合图1的表征。
动态费率折线公式:YM=K1(T0~T1)+K2(T1~T2)+…Kn(Tn-1~Tn)其中:YM为某通信用户使用某服务功能的按月计费总额
K1…Kn为按某种对数呈折线形式预先设定的费率,单位:元/分钟(注:Kn可以等于零,此时资费为包月封顶制。K1…Kn的赋值由该方法使用者根据图中对数规律设定)。
T0~T1…Tn-1~Tn为每月发生的通信分钟数区间序列,其中:1<n<∞(具体时段由该方法使用者设定)。
2、该方法流程包括有下列步骤:
(1)初始化操作:将各种电信服务的资费设计成一系列表示不同电信服务的各个占用网络时段进行逻辑运算的公式,并把这些公式称为电信服务的资费定义公式;每一个电信服务都有唯一的一个资费定义公式,并对上述所有表示的该电信服务的使用记录的时段分别命名一个唯一的标识,且将所有的时段都作为计费条件和资费定义公式的参数而平等看待;
(2)读入某项资费T0~T1时段,按预先设定的费率K1在T0~T1时段赋给一个具体数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培芳;王立,未经杨培芳;王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6100804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